第A3版:平原

小润河纪事

梁如云

  那天行车到阜南小润河集东边的公路上,这条大路可能是原来的堤坝,远远地高出集市街区许多。路两旁拥挤不堪塞满了五花八门的地摊和商铺,摩肩接踵的人群嘈杂不休。原来小润河集今日逢庙会唱大戏,小集镇,大庙会,不仅邻近村庄的老少爷们儿赶来凑热闹,方圆上百里做买卖的也闻名前来,看来小润河有点什么名堂。
  小润河静静地在淮北平原上流淌了多少年?很少有人知晓。但阜阳人大多知道,自古以来小润河就是颍州的一条重要河流,不仅灌溉了两岸良田,滋润了广袤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子子孙孙,而且水运发达,早在明朝就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那时候小润河曾经是颍州府的昌盛之地,一时樯楫如林,百帆争流,车载船装,成了淮北水陆交通枢纽。带动了当年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小润河也被当地百姓称为运河,河面不宽,水流不急,清澈碧透的河水,在绿野平畴间缓缓东去。她支流繁多,七沟八渠,流来流去,从头至尾都在阜阳市内,这条地地道道的家乡河,不知是不是阜阳境内唯一的内河。河岸鲜花茂盛,草木丰美,装点着万顷沃土。自然和谐、淳朴秀美的小润河是一条美女河,像温柔含羞的村姑一样,体现出淳朴的风情和乡野的魅力。如果说淮北平原是位宽厚善良的母亲,小润河就是母亲怀抱中水凌凌的娇闺女。
  它发源于临泉县新集西北两公里许,从临泉县迎仙集常湾乡杨土屯东流至赵集区耿坡入县境。然后自曹桥、老集、土陂集到大刘庄东南,流入阜南县境,经阜南信家坝到朱寨镇曹斗庄入颍上县境。东南至润河集西头入淮河,全长约174公里。曲曲弯弯绕了几个县,流经上百个村镇,却一直没流出阜阳市,多少年来为这方土地的旱涝保收默默做出贡献。
  沿着小润河走一走,挤到集上逛一逛,不知不觉来到了集北头的古桥旁。桥头今日热闹非凡,西边空地搭建的戏台上正演唱着《打金枝》,淮北梆子戏的高亢旋律在河面上随波逐流,顺风飘荡。桥东边轻烟袅袅,一大堆的烟灰上还有不少点燃的香火。
  想不到在古老的小运河上邂逅的这座桥,竟然是饱经沧桑的明代古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小运河桥始建于明代以前,是我省淮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大型拱形砖石桥,桥原系9孔,现存7孔。相传,该桥是明朝当地一位官员捐资修建,至于官员的姓名,无从考证。
  桥呈拱形砖石结构,南北横跨运河,分为主桥和引桥,主桥有5个桥孔,引桥有3个规格略小的桥孔。但是南端的一段引桥至今仍深埋地下,未能发掘出来。桥身镶嵌有4条石龙。龙首向西,伸向上游,龙口衔宝珠,双目炯炯有神,桥东壁面露出四条龙尾,龙尾穿过桥身,甩向下游,栩栩如生。
  运河桥桥身由青砖和石条修成,桥孔的设计承载力大,有效化解了桥面的压力,4个主桥墩由很多石磙奠基砌成,坚固耐用,迎水面都彻成三角形,极大减少了水的阻力,两端引桥预留的桥孔,遇有大洪水时可以快速泄洪,确保整座大桥的安全。据说建设运河桥时,将石灰粉和熬制的糯米汤作为粘合材料,所以桥体非常坚固。
  走到桥中间,发现主桥与引桥的连接处,有一段向外突出的半圆形桥面。一看就是为了方便人群或车马避让而特意留用的,相当于现代公路上的安全地带。人或车在桥上窄路相逢时,礼让为先,一方可以给另一方让道。可见古颍州人是多么重视文明礼仪。
  运河桥建成后,成为明清时期古颍州通往大别山的必经之路。南方山区的茶叶木材等货物北运。而北方的桑麻、油料等产品南调,车队、马帮川流不息,所以这条道路也被称之为“麻油古道”。一时间,这里酒肆、茶馆、客栈林立,大桥南北一带自然形成了商贾云集的小镇。
  小润河集所在地是明朝时期颍州的南大门,是拱卫颍州的颍川卫军队驻扎之地,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它见证了历史风云。运河古桥桥北头西侧有两株百年古树,一为“明开夜合”丝绵木,一为“乌桕赤于枫”的乌桕树。两树均为乡土珍稀树种。桥南东50米有口古井,以前井上架有辘轳。香灰堆的地方据传从前有座小庙,在很多村民眼中,这座桥充满灵性。每逢吉日,他们都会在桥上摆上供品虔诚敬香,或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或纪念那位功德无量、造福桑梓的官员。
  横跨在古润水之上的古桥保存至今,风貌依旧,虽然体现了古颍州人的智慧和才能,却一直是个谜,不知谁出资,更不知由谁建造。传说桥头曾经有一石碑,铭刻着造桥的史料,如今也下落不明。
  多少年,多少代,小润河潺潺东流,润河集北头的古桥与古树、古井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古韵新貌的当代农村风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