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麦收记忆

穆得欢

  广袤的皖北平原,除了村庄,就是大片大片的麦田了。初夏的风和阳光格外好,风吹麦浪,此起彼伏,像是丰收的前奏。阳光直射在麦芒上,渐渐泛起金灿灿的光。要不了多久,就该“麦忙”了。
  记忆中的麦忙,是一件声势浩大的农事!丰收在望,在靠天吃饭的过去,抢收就是父辈们汗水换成粮食的最后保障。麦忙也是一件持久的农事,繁琐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汗水挥洒。上世纪90年代,虽然我只有十来岁,但对于那时候的麦收过程,印象很深。
  麦收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糙场”,皖北人嘴里的“糙场(发长音)”,意思就是造场,打造一个打麦场的意思。那时候,乡亲们习惯了在地头种一块油菜,油菜比麦子早熟,割完油菜的空地就用来“糙场”,没种油菜,就需要提前收割一片麦子。腾出来的空地,用钉耙松松表面的泥土,整平整,把隐藏在土里的油菜根或者砖石瓦块拣出来。然后打水泼场,泼场是个技术活,水太多和太少都不行,需要刚刚好。泼好后的场稍微晾一晾,然后均匀撒上一层陈年的麦糠,再然后,家人们就开始拉着石磙碾场了。一圈挨着一圈,一磙挨着一磙,一遍遍不断重复着,直到把打麦场碾实在、碾平整了才算好。
  接下来,就可以开镰收割了。麦忙用到的农具,父亲早就准备好了。头一天晚上,父亲磨好了镰刀,再绑好拉麦的架子车。两根长长的椽子,放倒在架子车车帮两侧固定好,车尾用旧窗子框竖起来,用绳子捆牢,这样改造后的架子车可以多装麦子,拉一趟是一趟。
  第二天,天还没亮,小村已经醒来,路上已经有人陆陆续续下地收麦了。那时候我还小,被父母安排在家做早饭,喂牛,照顾弟弟。后来,我稍微大点,弟弟在家做饭,我就跟着父母去地里割麦子。割了很久天才亮,起身发现,人手多的人家,差不多割去大半块地了。大人们偶尔起身站一会,休息一下,他们开始打招呼,互相夸赞对方的麦子今年长势好,边干活边闲聊……
  那时候,麦子一旦开割,人们就像是上足了劲的发条,一刻不停地忙了。因为害怕天气突变,害怕来不及收割,害怕成熟的麦子被雨水淋过发芽,害怕毁了这一季的收成……所以,从早到晚,大家都在地里忙活着,割麦、拉麦、拾麦穗。等把麦子收割完,全部拉进打麦场,大家才能松口气。
  如今,一个村庄的麦田,一个乡镇的麦田,一望无际的麦田,一两天就变得安静了。“一个麦季,短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