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追忆杨世新先生

刘世勋
  2021年11月11日,我正在合肥参加一场专家论证会,突然手机响了,是教育局老领导杨世新打来的。他告诉我单位的一位老同志从合肥回阜了,他约请局里几个老同志当日聚聚,邀我参加。我遗憾地告诉他,不能回阜参加了。谁知这次通话,竟成最后的诀别!
  2021年11月20日,杨世新先生溘然长逝。杨老的女儿后来哭诉说,她父亲死不瞑目。杨老怎么能瞑目呢?他的外孙女正身穿嫁衣,等他去送祝福喝喜酒呢,他怎能甘心这时走呢?他一生钟爱教育事业,笔耕不辍,已出版了三本专著,第四本正在收官,功亏一篑,他怎能甘心这时走呢?建党百年,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是对青少年进行“四史”教育的好时机,他已经做了报告数场,正在筹划新的讲稿,他怎能甘心这时走呢?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阜阳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个桥通车了,那个馆开张了,他常常呼朋唤友相约几个老人,一同去走走看看,喜不自禁时诗兴大发,将赞叹融入字里行间。杨老,他那么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亲人,就这样突然撒手人寰,怎能不遗憾深深?
  我和杨老的相识缘于1984年。当年暑假,我从省教育学院进修回来,当时教育局在编写《阜阳地区教育志》,正缺人手,一张调令我就来到了阜阳行署教育局教育志办公室,而分管的局领导就是杨世新,使我有幸接受他的谆谆教诲。后来我在宣传科任科长,分管的领导还是他。作为分管局长,下基层与一线教师座谈时,他精心设计谈话主题和提纲,虚心听取基层单位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时不时主动发问、互动交流,亲切家常的话语迅速让被访谈者消除紧张情绪、打破沉默局面,取得良好效果。他给我的印象是:没有官架子,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以身作则,有责任有担当,作风雷厉风行,办事干净利落,工作身体力行,在他的手下工作既开心舒畅又能成长提高。
  1997年,杨世新同志退休后,被市关工委聘为百人讲师团的副团长,任务是开展青少年“立德树人”教育活动。多年来,他搜集相关资料,自编宣讲材料,经常奔波在学校、社区,义务为青少年学生开展宣讲活动。一些老同事见到他说:“您一大把年纪还跑来跑去,那么辛苦为什么?”他总是说:“世上没有什么比得上用余热和心血去抚育、呵护一粒粒种子发芽到满园花儿绽放更美好的事情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忙碌着,快乐着,用责任和大爱守护着下一代,书写了精彩的晚年。
  杨世新先生是1964年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在任时的讲话报告,大多由他亲自撰写,还经常有文章刊于杂志报端。退休后,他依然勤奋学习,笔耕不息。2004年,我任《阜阳教育》杂志主编,开辟了“阜阳教育历史人物”专栏,约他为专栏作者,一月写一个人物,一期发一篇传记。他果然值得信任,每月提前供稿,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事迹感人至深,很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为杂志增色不少。几年后,他将这些文章汇集成册,名为《阜阳教育名人》,填补了阜阳教育史上的空白,为后人研究阜阳教育保存了翔实的史料,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杨世新先生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以陶行知为榜样,毕其一生学习、研究、践行陶行知思想。他在职时担任市教育局陶行知研究会会长,退休后他召集几位老同志,继续开展对陶行知的研究,并担任陶研会会刊《行知研究》的主编。他写稿、约稿、改稿、编排、校对、分发,事必亲躬。对于一位不会电脑的耄耋老人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是没有分文报酬的,可他却乐此不疲。人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很难,可他一做就是25年。
  我不愿接受杨老去世的消息,我甚至骗自己,杨老还活着,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老,您执着的教育情怀,您无私奉献的精神,会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更会指引激励后人像您一样执着前行,不畏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