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城市

闽台木偶 阜阳展出

本报记者 宋玉洁 实习生 肖若骞

  近日,闽台缘木偶艺术在阜阳博物馆展出,200余件掌中木偶文物助阵,为市民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闽台木偶文化。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于先秦,兴于唐,盛于宋。唐宋之际,木偶戏随移民入闽,与南戏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台木偶戏。福建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乃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戏剧。清中叶后,布袋木偶兴盛,长久以来,它与闽南人民血肉相联,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市博物馆将木偶展馆分成了偶之源、偶之艺、偶之衍、偶之趣、偶之蕴五个部分,巧妙地向观众展现了木偶艺术的诞生发展历程。配合着木偶展出的木偶文化,让观众一目了然。
  根据传统艺术规制,闽台木偶戏的人物角色,以“生、旦、北、杂”四大行当划分。每个行当根据人物年龄、性格、地位的不同,又有各种色名。这样的分类,既有行当化,又有个性化、人物化,将社会千态、人生百态都惟妙惟肖地浓缩在方寸之间的舞台上。
  此外,展馆还展示了我国许多传统乐器,如锣、鼓、唢呐等常见的乐器,也从侧面反映了南北的文化交流。记者在展厅中见到了不同于影视形象的西游师徒、巾帼不让须眉的潘将军、桃园三结义等大家耳熟能详但又不同寻常的形象。
  馆中每个木偶几乎都拥有配套的戏服,戏服多采用明代服制,以绸布和金、银、五彩绣线手工缝制而成,分文武两类。戏服文化也向市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情风貌,让大家更为直观地欣赏到古代的衣饰文化。
  参观者管彩霞说:“博物馆里的木偶贴近生活却又发挥了想象力,是东南部特有的木偶,大多数角色为平民,木偶拉长的脸部和夸张的五官表情充分表现了它的艺术张力。这些木偶形态各异,特色鲜明,它们的服装也是各具特色的。”
  闽台木偶艺术展从起源、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向民众讲述了源远流长的木偶文化,展现了木偶戏历史、绘制木偶戏和捏制木偶人物等内容,不但丰富了阜阳市民的日常生活,还让市民深入体验到木偶艺术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