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

热爱文保“青年派”

本报记者赵名威
  一件件文物上,记录着厚重的历史与文明,让遥远的故事传承至今。守护家乡文物,记录家乡历史,让悠久文化绽放出新的美丽,应该有年轻人的身影。在临泉县,就有这样两名青年学生,热爱家乡历史,致力于文物保护、考察和搜集,十多年与文物的不解之缘,也影响了他们继续深造的求学路。

  与家乡文物结缘十余年

  今年24岁的肖航,现就读于安徽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与他同岁的常泽宇,现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研究生三年级。他们俩是小学同学,兴趣相投,小时候经常一起参加活动。“当时在临泉县阜临小学上学,班里有一个历史兴趣小组,常泽宇是组长,我是组员,到了节假日,我们常去县城以西的老古堆附近,围绕着大土堆,听当地村民讲述老古堆的传奇故事,时不时还能捡到带有各种各样纹饰的陶片。”肖航说,这些穿越了上千年的遗物,架起了他们与这块土地上祖先们沟通的桥梁,这种感觉十分奇妙。
  每到星期天,他们还结伴去县博物馆参观展品,欣赏着一个个上古吉金、秦汉陶器、宋元美瓷,古人的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给他们懵懂的少年时代种下了一颗探究奥妙的种子。读大学之后,两人仍坚守着孩童时热爱文物的真挚情怀,从大一开始,两人就约定,以后要一起读研。
  对考古研究感兴趣的肖航,报考了安徽大学考古学专业,而常泽宇更喜欢研读文献,因此在安徽师范大学读历史学硕士。“研究历史讲究二分法,即地下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我俩一个做考古,一个做历史,也算是珠联璧合了。”肖航笑着说,在学术上,两人也经常讨论交流,并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为临泉文物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年轻的文物保护志愿者

  高中时期,两人即使课业繁重,但只要一有时间,还是会去老古堆、古城子探查,采集一些标本,如果遇到较好的文物就会捐献给县博物馆。上大学以后,课余时间更加充足,假期里,他们对县城周边的遗址进行调查,涉足了岗上遗址、鲖阳故郡、艾亭古城、费子街遗址等许多乡镇遗址,并发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遗物。“不论地方有多远,我们俩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一点儿也不嫌累,因为这是我们非常喜欢、热爱的事,所以一直乐在其中。”常泽宇说。
  在岗上遗址,他们收集到了一件石斧,器体硕大,保存完整,是3000多年前先民使用的砍砸工具,他们第一时间将其捐给了临泉县博物馆。除此之外,还有汉代的瓦当、陶质明器、空心砖、清代的咸丰重宝、民国时期与临泉建县密切相关的壮丁干部训练员证章等一批文物,如今都已被收藏到了县博物馆,为博物馆民间文物收集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助力。
  肖航回忆说,在他们搜集的众多文物里,一件汉代空心砖的搜集过程让他们印象深刻。“这件空心砖出土于古城西北方向的窑厂,在窑厂取土时被严重破坏。当我们得知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肖航说,在窑厂探访的时候,得知当时出土的一些破损陶器还在窑城后院,他很兴奋,当即去找,果然发现了3件破损的空心砖和陶鼎等器物,但由于空心砖里填充了大量的泥土,没法搬运。
  “第二天,我们找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搬运这批器物,但到了窑厂之后,受到一位小卖部大妈的阻挠,不让我们搬运,当时我灵机一动,在小卖部买了十几块钱的零食,又给了大妈几十块钱,最后‘成功营救’这批陶器,让它们在临泉县博物馆安了家。”肖航笑着说,有时候搜集这些文物并不容易,但是能将它们作为临泉的历史记忆好好留存,为此所作的努力便都值得。

  助力临泉文物工作

  在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两人的学习、成长也在不断进步。“和临泉历史文物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许多前辈、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常泽宇说,临泉县博物馆的于亚东和邢伟是两位文物一线工作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学业上也得到了很多指点,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
  “结合临泉文物工作的持续开展,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积极调查研究,实地走访,在历史学术上不断增强自身涵养。”肖航说,目前,他已经发表了数篇关于临泉出土青铜秦诏版、战国楚金版、楚墓陶佣葬的相关论文,接下来还将继续潜心学习,发掘更多家乡有价值、有底蕴、有故事的文化历史。
  “临泉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滋养了我们。作为临泉儿女,更应该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肖航说,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文物工作尽一份力。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热爱文物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一起助力临泉文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