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读报,使我与写作结缘

徐全庆

  能够与文学结缘,我不能不感谢《阜阳日报》。
  上高中时,神差鬼使般,一向作文不好的我,竟然想当作家。于是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因为穷,买不起太多报刊,好在邮局门前有一个宣传栏,里面张贴着不少报纸,供人免费阅读,我便时常去那里。就这样认识了《阜阳日报》。
  看得多了,便开始尝试着去写,没什么主攻方向,什么都写。投稿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任何人知道,连家人也瞒着。每一封稿件都是我放飞的希望,久久地牵动着我渴盼的目光。可惜一篇又一篇我费尽心思写出的稿子,全都石深大海,没有回音。失望连着失望,渐渐地开始绝望,我决定放弃文学梦了。就在这时,我突然收到一张汇款单,是《阜阳日报》寄来的稿费,六元钱。这才知道我的一篇文章发表在1991年9月4日的《阜阳日报》上。这是我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也是第一次收到稿费。
  放学回家后,我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全家人。父亲理解我的心情,第一时间去了单位,找到了那天的报纸。那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200余字,对我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仿佛一个准备放弃挣扎的溺水者被人托出水面,突然呼吸到久违的空气,我整个人瞬间精神起来。
  之后,我更加勤奋地写作,并且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小小说的创作上。几年间,也陆续在《朔方》《喜剧世界》《安徽科技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主要是小小说)。每一次作品发表都让我有一种在白云间翱翔的快乐。但几年的创作生涯留给我更多的是失落和痛苦,因为自己苦苦找不到创作的灵感,因为呕心沥血写出的文字不被人认可。1995年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我连续创作了好几篇作品,可投出去都没有回音。我终于认定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于是放弃了写作。对不了解我的人,我从不提这段心酸的创作历程。
  工作两年后,我考上了秘书岗位,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但我仍不敢触碰文学,我很怕那个深埋心底的文学梦再次伤害到我。后来,看到身边一些熟人时有作品发表在《阜阳日报》上,我心中满是羡慕。于是,我又开始读文学作品,先是读《阜阳日报》和《颍州晚报》的副刊,进而开始订阅大量文学期刊。到2003年8月份,我决定再尝试一次文学创作。
  依然是悄悄写作,偷偷投稿。幸运的是,投出去的几篇稿子陆续都发表了。每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都是一场细雨,让我的文学梦逐渐复苏、成长。
  特别要感谢《阜阳日报》。那时,《阜阳日报》周末版隔周推出一版“休闲文章”,每期一篇小小说。从2004年1月30日开始,接连发表了我六篇小小说。那六篇小小说,就像六剂强心针,让我的文学梦彻底复苏。之后,我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在国内外数百种报刊上发表并被转载过各类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入选《百年经典青少年美文阅读》《新中国60年文学作品精选》等百余种年度作品选或选集,数十次在全国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我的小说集《独手之爱》还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并再版。
  是《阜阳日报》浇灌了我的文学梦,是《阜阳日报》复苏了我的文学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阜阳日报》的鼓励,就不会有今天我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