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太和新闻

一位退伍军人的种菜情结

本报记者 赵名威 通讯员 邱建平 史浩然

  春暖花开,在太和县旧县镇李梁村何小寨,大棚里的上海青长势喜人。此前,这里的蔬菜大棚已荒废3年。
  喜人的转变,得益于旧县镇李梁村驻村工作队的扎实工作,也得益于一名退伍军人的种菜情结。
  
种菜能手来了
  自旧县镇李梁村驻村工作队到村以来,村里的配套设施得到完善、道路也已拓宽。“双招双引”会后,驻村工作队就考虑引进产业——何小寨北面的蔬菜大棚已荒废3年了,若能招来一位种菜能手,那是最好不过了。
  有了这个意向,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开始着手实施,制定了引进产业的优惠政策。经多方宣传,能干的退伍军人高硕林响应号召,从高庙镇搬到李梁村何小寨村,发展种植业。
  高硕林,太和县高庙镇人,2019年退伍,本可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想自己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并到山东寿光学习了一年的上海青、广东菜心的种植技术。
  25岁的高硕林既当老总又当工人。种菜前先用四轮拖拉机犁地,再用旋耕机旋耕两遍,后用播种机播下菜种,土地经过这一番运作,平整又松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铺设好的管网喷出细细的水花。
  过了一个多月,大棚里的蔬菜就可以收割了。村干部把20多个能干的脱贫户电话号码提供给高硕林,若第二天早晨上海、广州那边菜市需要菜,高硕林就给村民打电话,村民会在第二天早上8点前来到蔬菜种植基地。
  
带动更多村民种菜增收
  这段时间,蔬菜需求量增加,村民从上午8点干到下午4点,高硕林免费为大家提供营养午餐,大家干劲十足。
  手拿小刀,眼疾手快,收割着肥大的上海青,再整齐码进篮里。由于每月都要割菜3-5次,村民的收割手法极快,且每筐的重量都已掌握。工作六七个小时,大部分村民都能收割30多筐青菜,每筐的重量是20斤,手工费5元一筐,一天能收入100多元。
  称重、统计、发工钱,用三轮车把青菜从地里拉出来、装入集装箱,一箱箱摞好,再运送到另外一个镇,这些工作都要高硕林一人来完成。
  “这辆车要在一小时内发往三堂镇,下午6点之前,统一由冷藏集装箱车辆开往广州、上海等菜市场,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就可以上市了。”高硕林说,干了那么多活,脸上却没有一丝疲惫。“因为有对接的菜市场,青菜销路没问题。”
  大棚重新整修、铺设管网、盖薄膜等,高硕林已经投资近30万元。年前,上海青迎来销售黄金期,一筐可以卖到60元,高硕林更加坚定了在何小寨种菜的决心。如今,沿着三寨-S308省道向西望去,尽是碧绿的上海青、广州菜心地块。
  高硕林到李梁村发展种菜产业,村民通过收割青菜得到了实惠。高硕林计划,向村民免费传授种菜技术,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蔬菜、增加收入,丰富市民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