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纸上浏览更近心

雪涅

  在扬州,访个园,迎面一竿竿瘦挺挺的修竹,忽而教人想到瘦挺挺的朱自清。朱自清是扬州人,其散文犹如瘦西湖玲珑的景物,堆砌、繁缛、秀巧,有叠床架屋的冗丽之累。我是不喜欢的。几乎人人推崇的《背影》,也太溢美了。一枚炭烧过了的咖啡糖,有焦糊的口感。文中臃肿棉袍的老汉,似也没怎么打动我。不过,我近来重读他写于1932年左右的《欧游杂记》,却另有一番体会。
  那时的朱自清不做作、矫饰、沉湎,一步步走,一点点看,一笔笔写,一寸寸思,没有插图、照片,或者速写漫画,只一笔不苟地写,将一己之所看、所观、所想、所悟、所思,不藏不掖,一一道来。人只须随他的笔一路走去即可。当然,他的笔也时略作停顿,发出一些幽峭的感喟。比如《巴黎》一文,他写塞纳河左岸,说“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其雅在于巴黎随处可见的雕像、博物院、展览馆,“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他写《荷兰》“火车走着,像没人理会一般。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风车,动也不动,像向天揸开的铁手。在瑞士走,有时也是这样一劲儿的静;可是这儿的肃穆,瑞士全没有。瑞士大半是山道,窄狭的,弯曲的……”《柏林》“柏林的街道宽大,干净,伦敦巴黎都赶不上;又因为不景气,来往的车辆也显得稀些。在这儿走路,尽可以从容自在地呼吸空气,不用张张望望躲躲闪闪。”……
  再版的《欧游杂记》,是本薄薄的拼合版本,它将《伦敦杂记》合集出版。伦敦杂记从小处入手,写伦敦的旧书店、文人故居、博物馆、集贸市场等,这也是一般游记常被忽略不记的地方,其中有许多令人会心的体悟。比如写到英国诗歌,朱自清这样判断:“读诗若用说话的调子,太随便,诗会跑了。”“但英国读诗:除不吟而诵,与中国根本不同之外,还有一件:他们按着文气停顿,不按着行,也不一定按着韵脚。”写英国的画,他写道:“画要叙事,要教训,要接触民众的心,让他们相信美的新观念。”
  朋友圈中阜阳也有人常作欧洲之旅,将拍下的异国图片一帧帧发出。虽赏心悦目,一目了然,然而却没有文字游记切近人心,给人以思想的天地,情感疆域的驰骋。在此,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可说提供了范本一种。它是朱自清早年游学兼游历的记述,是他“全写口语”的范式。用唐弢的话说:“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是佩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