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谭

春联“式微”的背后

  在众多的春节习俗和仪式中,中国人对春联尤其重视。大红春联有着极其鲜明的象征意义,不仅仅代表着喜气吉祥,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良好心愿。
  笔者小时候,每年春节,村里几位有学问的老人经常会为左邻右舍手写春联。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民陆续开始购买印刷体春联,手写春联逐渐无人问津了。一项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如今日渐式微,不免令人扼腕。
  客观地说,印刷体春联的出现或有其必然性。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让很多人疲于奔走,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又让人们更趋向于选择较为明快、便捷的生活方式。然而,手写春联真就没有了市场吗?我看未必。
  每年春节前夕,文艺家们下基层义务为群众送文化,似乎写春联的台前围的人最多。传统春联文化与传统春节是相互共生的,红通通的纸上溢出来的墨香,以及从传统书法作品中传递出来的美好祈愿,永远是中国人在传统佳节之际最大的心愿。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只会在某一时期出现式微,但也会在某一时期再度焕发其青春。
  印刷体春联“风行”,我们是否想过,中国传统书法教育是不是有很大缺失?
  中国的书法艺术自毛笔始,毛笔书写一直伴随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和衍传,成为人们的书写习惯,家家户户手写春联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小时候,传统书法教育一度在中小学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各中小学课程表中都会开设“书法课”,“描红”也一度成为几代人深刻的记忆。在这种浓重的书法教育氛围下,哪怕是小学生,也能写春联。而反观当下,书法等教育显然被边缘化了。
  书法教育缺失暴露出我们在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位甚至是失位。手写春联和印刷体春联之间,看似是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实则又不是。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之所以传承至今,皆是因为在不断地创新之中。但是创新不等于丢弃传统中的精粹部分,具体到春联的制作上,不能丢弃其作为传统春联文化遗产最为关键的“手写”。创新依旧是传承,传承需要回归本源,回归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惟如此,包括传统春联在内的传统文化才能更趋渊源流传!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