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评谭

正心诚意,笔下生春

  记忆中,贴春联是颇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浸润着浓浓的传统与年味。千门万户“新桃换旧符”,年节的喜庆莫盛于兹。那时,品赏春联是桩趣事。阜阳人贴春联颇为讲究,常在两边门框上另悬一副对联,与门上主联、楣上横批交相辉映。各家门上联句的雅俗,书写的高下,张贴是否讲究,常有人评头论足。儿时寒假作业中有一项任务是摘抄春联,我就会拿着纸笔挨门挨户去抄写,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或繁体字,就依样描下来。
  小小一副春联,集聚了浓墨之香、朱砂之色、诗联之韵、书法之美,为门庭增色,为年节添彩。更有趣者,一副春联可以笑看流年,阅经寒暑,门上朱红日渐潲色,淡成绯红,直到淡似岁末的新雪,仿佛在说:我已是待换的“旧符”,新的一年又要来了!
  如今,众皆吐槽“年味渐失”,春联自然也难幸免。色彩花哨起来,联句通俗浅显缺乏诗意,手工书写让位于印刷,字体来自电脑打印。甚至再省事些,门正中贴一个“福”字了事。 春联也成了商家营销宣传的阵地,自带广告,批量印制,免费赠送。这使得春联沦为快销品,家家户户千人一面,缺失了往日的个性与精致。虽光鲜,却无趣。
  春联因何变得无趣?是习惯电脑打字的双手,早已驾驭不了毛笔的挥毫?还是习惯了现代语境的灵犀,再无力构思对仗工稳的联句?还是消费时代的浮躁,让我们丧失了对传统的坚守?其实,任何传统与民俗,终究要融于日常生活才能得以延续。春联习俗契合于农耕文化,体现着彼时的人际关系与时空观念。当代人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转变,才是移风易俗的推手。
  春联习俗的变迁,如同年味的淡去,其实都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那是线装书与“菩萨蛮”的时代,是耕读传家、鸡犬相闻的时代,是秋收冬藏的“从前慢”。同时,这也是一个争此朝夕的当下,这是复印与快餐充斥的时代,是移动互联与写字楼的时代。所幸,这是个足够包容与多元的时代,让我们在新旧之间,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因为多元变得有趣。
  是选择快餐式的印刷春联,还是选择个性化的手书春联——这道“奶奶家的私房菜”?不同的人,
  想法各有不同。我知道,那些在鞭炮声中遍抄邻里春联的往日,早已一去不返,虽可怀恋,却不必报怨。
  然而,但凡有条件,不妨空出一点时间,亲自下厨去做道“私房菜”:红纸数张,笔墨少许,正心诚意,笔下生春。亲手书写一副春联妆点门楣,感受一下传统与精致的回归,以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来抒写对辞旧迎新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岂不更好?石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