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邹俊:作坊变工厂 脱贫有力量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史浩然

  “老梁,你跟李哥负责搬材料、递材料”“老林,你们主要负责打板和上梁,小心电焊,注意安全”……新接一笔订单,近几天,阜阳宝平钢结构有限公司负责人邹俊正带着工人连天加夜搭建钢构大棚,“20天内要完成所有搭建工作。”
  38岁的邹俊是太和县税镇镇税镇村人,由于常年在工地奔波,皮肤晒得黝黑,看起来比同龄人大上好几岁。“十多岁就到外地打工,当过服务员,干过销售,在工地上做过泥瓦工。”邹俊说,从记事起,父亲便因病常年卧床,他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多年来,因为要给父亲看病,邹俊即便非常努力地打工挣钱,依然仅够维持紧巴巴的生活。2015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公示,邹俊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干部还为他制定了脱贫计划。
  2016年,村干部根据邹俊的实际情况,介绍他外出学习钢构、电焊技术,这让他看到了增收脱贫的希望,喜上眉梢。“只要有技术、肯吃苦,日子一定能过好。”邹俊说。
  经过近一年的刻苦学习,当年底邹俊便带着技术返乡创业,从事钢构产品加工。“先从一个人的家庭作坊干起,第一年的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两年后,作坊变成了工厂。”邹俊告诉记者,他投资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买了多台电焊机、电钻等设备,成立了阜阳宝平钢结构有限公司,主要为企业搭建钢构大棚等。
  发展走上正轨,邹俊接到的订单随之增多。“整个2019年生意都不错,去掉所有的开支,还剩了8万块钱。”邹俊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今年市场行情不好,差不多能实现收支平衡。他乐观地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挺过去了,以后的每一天都会更好。”
  宝平钢结构公司目前带动2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6名。“去年每人每天的工资是150块,今年涨到了200多元。即便生意不景气,我也没有拖欠他们的工资。”邹俊说。
  贫困户付彦东患有尿毒症,经济压力大,生活困难。邹俊聘请他做业务员,外出跑市场,每年保底工资两万元,谈成业务后还有提成。今年,邹俊又聘请付彦东的妻子傅永兰做文员。“我们两个人都有工作,一年的工资收入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付彦东说。
  “能够脱贫致富,我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的帮扶人。如今日子过好了,我也一定尽力帮助身边的贫困户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邹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