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一周话题

疫情重构邻里关系

本报记者 尚原野 文/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商住小区的不断增多,很多城市居民对于“空间距离缩短、心理距离疏离”的邻里关系,已经完成了从接受到习以为常的转变。然而,随着疫情的暴发,禁足在家、出门不便、安全感缺失,让不少人开始审视自己的邻里关系:了解自己的对门吗?如果有需求,能够敲开他的门吗?如果有紧急情况,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吗?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疫情的发展,集聚在城市楼宇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选择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微信群共同面对疫情期间的难题。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互送有无的事情,在各个小区的微信群里变得常见。疫情也让人们看到,拥有健康的互助型邻里关系十分重要。

  疫情期间守望相助

  “元宵节了,怎么也得吃点元宵。今天一天忙着照顾老人和小孩,都没来得及出门买东西,有家里多的匀一袋给我好吗?”
  “我家还有两袋阿毛汤圆,可以匀出一袋,你住几号楼?我给你送过去。”
  “那太不好意思了,我去你家楼下拿吧!”
  上面这段温馨的对话,来自2月8日阜城和谐佳苑业主微信群里的两名业主。和谐佳苑小区是我市规模较大的安置区之一,疫情发生后出现确诊病例,小区作为疫点实行封闭管理,居民出行受到严格限制。
  被邻居赠元宵的,是住在2号楼的年轻妈妈葛秀云,而送她元宵的那位好心邻居,葛秀云至今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这位姐姐人真的很好,给她转钱就是不要。特别感动,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呐。”虽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葛秀云仍然心存感激,“记得小时候住在大院里,家里做饭时缺酱油、缺米了,妈妈总会让我去隔壁邻居家借一点,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分一盘给邻居尝尝。可后来住上楼房之后,感觉邻里间逐渐疏远了,住对门的都不一定认识。现在,邻里间这种感觉又回来了。”
  “其实之前我们也有业主群,但是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去看,一般都是屏蔽掉。群里发的最多的是一些‘鸡汤’、广告,或者是业主在群里投诉其他制造噪音的邻居。但现在,业主群成了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帮忙的渠道,成了我微信里最活跃的群聊。”葛秀云告诉记者,“除了互送食物,送个手机充电线、借个小工具,甚至孩子上网课用用打印机,也都挺常见。”

小区的事就是他的事

  今年48岁的张杰是中国人民银行阜阳市中心支行一名职工,家住颍州区鼓楼街道双清社区金牛小区。春节长假,他本来打算陪家人到南方旅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放弃了外出计划,转而到社区做志愿服务。
  从正月初三开始,张杰一直协助社区做金牛巷卡点出入管理。听说社区值班人员缺少必要的生活物资,他分别为双清社区和魏庄社区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方便面、火腿肠、饼干、牛奶。金牛小区三期6号楼有6个单元60户居民,按照逐户逐人排查湖北返乡人员的规定,张杰被任命为楼长,挨家挨户登记相关信息。“我在这栋楼住了10多年,60户居民我基本上都认识,让我做这份工作最合适不过。”
  “2月20日下午,我们从太和老家回到小区,当时没有开具健康证明,需要居家隔离7天,多亏了张杰每天上门测量体温。”同样住在金牛小区三期6号楼的刘金友是一名高中教师,春节期间一直在老家度假。他说,当时要居家隔离7天才能办出入证,心里还有些不理解。现在看来,这些隔离措施都是在保护自己,社区安排楼长上门测温真是非常周到。

  邻里支持回归正常生活

  今年的这个春节,对于颍上县慎城镇城市花园社区的赵蕊(化名)来说,最放不下的就是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观察的儿子。正月初三,赵蕊的儿子在慎城镇某小区打麻将,随即有多名居民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当地疫情防控部门立即要求赵蕊的家人居家隔离。
  “那段时间,需要买菜就跟社区工作人员说一下,很快就能送到门口。”赵蕊说,儿子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14天时间,他们一家人都没敢迈出家门半步,社区卫生室工作人员每天两次上门测温登记,很多邻居打来电话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邻里关系真是前所未有的融洽。
  儿子解除医学观察回家以后,赵蕊可以像之前一样外出买菜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一 开始大家可能会在背后议论,经过社区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解释,之后都像平常一样了。”赵蕊说,她也非常担心邻居们对他们一家另眼相看,而事实证明,大家都希望他们一家人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