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颍韵

公忠体国程文炳

  程文炳靠自己的真本事打出了一片天地,成为清朝末年著名的皖军将领。他的故事十分励志,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胡天生

百战仁将风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率军追击捻军,从河南打到山东,捻军飘忽不定,节节败退,僧格林沁紧盯不放,狂追不舍,殊不知,这是张宗禹的诱兵之计。最后僧格林沁中了埋伏,遭到重创,几乎全军覆没。僧格林沁也战死。
  僧格林沁死后,捻军首领任柱、赖文光乘胜从山东打回安徽,想攻下涡阳县,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皖北地区众多圩寨纷纷响应,很快聚集了三四十万人。当时程文炳受命为皖北总统,统领皖北诸军,手下却只有三千多人。只有英翰在涡阳,还跟程文炳不和。程文炳身上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程文炳通过七十多天血战、巧斗,拖垮了敌人,保全了自己。最后援军到来,程文炳率军突入捻军阵地,直奔指挥部,差一点抓住了张宗禹。捻军经此一战,退出皖境,向西进入陕西境内。起初响应捻军主力的那些圩寨也都偃旗息鼓,安徽境内再无捻军闹事。
  捻军从涡阳败走以后,清廷下令清除皖北地界的捻军余党。那些曾经跟从过捻军的一些地方武装团练头目,害怕官府秋后算账,时刻准备造反。两江总督曾国藩认为:涡阳、蒙城是捻军的老巢,民情极其狡诈凶顽。苗沛霖、李兆受时叛时降,朝廷没有严加惩治,致使这些叛匪轻易就背叛朝廷,其他诸圩寨有样学样,力量壮大了就反叛,情急无奈时就投降,简直是拿反叛和投降当儿戏,官兵不知道被他们愚弄了多少次。现在捻军退出皖北,就应该趁机扫清捻军余党,否则社会风气就不可能好转。曾国藩就派李炳涛给程文炳帮办军务,一是为了安靖地方,二是督促程文炳进一步剿捻,根除捻军。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跟苗沛霖并提的李兆受。李兆受是河南固始县人,捻军将领,被清军包围在安徽霍山县时投降了清军兵备道何桂珍。咸丰五年(1855),安徽巡抚密令何桂珍杀掉李兆受。不料密杀令被李兆受截获,于是李兆受诱杀了何桂珍,投降了太平军。后来他又秘密投降清将胜保,赐名世忠。此后他倒是忠于清王朝,但是,清军大帅僧格林沁、曾国藩还有很多将帅都对他心存忌惮,虽然他自请解散兵勇,回乡务农,但到最后还是被清廷找个借口给杀了。
  所以,当曾国藩派李炳涛到程文炳帐下的时候,就交给他们一个重大任务:全面清除皖北捻匪,争取做到一个不留!他还让李炳涛带给程文炳一封私信,大意是说:除恶务尽,不可姑息。凡是那些投降过捻军又没有向官府投降的,一律抓起来治罪,不要让他们漏网。即使已经投降的,也应该鉴于苗沛霖、李兆受的反复无常,如果他们还想反复,立刻就全部杀掉。程文炳看了曾国藩的信,吃了一惊,他和李炳涛等人商量以后,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曾国藩,信中说:现在张宗禹、任柱的余党已经逃出安徽,剩下来的都是些无知的乡下愚民。虽然他们过去跟随过捻军,但都是慑于捻军的势力,图个身家安全。……假如现在捻军才走,我又跟在后面杀害这些无辜平民,心中实在不忍。……现在这些留下来的遗民,绝对不会再有苗沛霖、李兆受的祸患。我愿意用身家性命担保他们绝对不会再反叛。
  曾国藩看了程文炳的回信,也深受感动,他给程文炳回信说:“句句推诚布公,有古仁将的风范。还希望注意当地民众的动态,缜密从事。有你在,本部堂就不必担心皖北了。”从此以后,曾国藩就对程文炳另眼相看了。而程文炳在皖北善后(消灭捻军残余)的过程中,不滥杀无辜,既顺利地清除了捻军余党,又保证了地方安定,全活了一大批曾经参加过捻军的青壮年乡亲的性命。
  到了同治五年(1866)底、六年初,捻军领袖任柱、赖文光、李允合并,在山东、河南、江苏机动灵活地开展战斗,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清廷让李鸿章为督师,程文炳、刘铭传(合肥人,首任台湾巡抚)、刘松山、郭松林等八路大军对捻军展开追剿。先后在江苏宿迁、郯城两次围歼捻军主力。郯城战役中,任柱被刘铭传杀死,其他捻军将士见没了主帅,四处逃散,大声呼喊着程文炳将军的名号请求投降。李鸿章非常不解,让人抓来几个投降的捻军士兵询问。那些俘虏回答:“听说当年在皖北善后的时候,程将军以身家性命担保,保住了很多乡亲。现在我们没地方逃跑,就想投降程将军,求个活命。”李鸿章也就放了这些俘虏。

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