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颍韵

一经坡谷眼,“蜡梅”得确名

李援朝
  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常丛生。蜡梅,最早有黄梅、寒梅、冬梅、雪梅、寒客、腊梅等称誉。蜡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有美名“干枝梅”。蜡梅花色金黄,花瓣较厚呈蜡质状,岁前迎寒而开,久放不凋,耐严寒,凌霜傲雪。
  蜡梅这一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在北宋一代,文学家苏东坡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影响很大,诗文一出,争相传抄,洛阳纸贵,史以“苏黄”并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元代著名诗人方回在《瀛奎律髓》注云:“先是未有蜡梅之号,元祐中,苏轼、黄庭坚在朝,始定名”。这段话记载了苏东坡和黄庭坚抓住这一植物花卉的特质,把习以为常的“黄梅”“腊梅”,确名为“蜡梅”的事情。
  在研究东坡中发现,具体到这段话中,若把苏东坡(知颍加职龙图阁学士,古人视为在朝)与黄庭坚的名字顺序调整一下,感到更为符合实际。这是因为,黄庭坚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冬时最早作有《戏咏蜡梅二首》(《黄庭坚文集》卷五),提出了“蜡梅”一词的概念。其诗一:“金蓓锁春寒,恼人香未展。虽无桃李颜,风味极不浅”。其诗二:“体薰山麝脐,色染蔷薇露。披拂不满襟,时有暗香度”。“金蓓”指蜡梅的黄色花蕾。黄庭坚在诗后云:“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撚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藋(一灌木状草本植物,草药)。窦高州家有灌丛,能香一园也。”宋代任渊《黄山谷年谱》亦认为:“京师初不以蜡梅为贵。其得名乃山谷始。”山谷即黄庭坚。
  而苏东坡著名的赞美“蜡梅”——《蜡梅一首赠赵景贶》(一题《次履常蜡梅韵》),是在元祐七年(1092)初作于颍州。当时听说颍州签判赵景贶将继晁补之为扬倅(扬州通判、副长官),因作此诗相赠,然而未成行。其诗曰:“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在东坡的精神世界里,蜡梅这种奇特的“梅花”就像是老天爷儿戏一般用蜂蜡做成的,不论是洁白的“玉蕊”,还是淡红色的“檀心”都堪称奇绝。在醉梦之中,诗人仿佛飞越了遍开蜡梅的千山万岭,为蜡梅花写出如此佳句,可谓汪洋恣肆,挥洒任情。
  “苏黄”以作家观察生活的锐眼,把蜡梅花瓣不透明、形状质地如同手捻蜂蜡而成的特点看得真真切切,形容得十分准确,且称赞蜡梅暗香宜人,深蕴风味。可见称之“蜡梅”,切实是抓准了此花如同黄色蜜蜡的色彩和质感的特质,而非因为花期正在腊月。因此,称之“蜡梅”比之“腊梅”更含意蕴,更为合宜传神。蜡梅之称得到苏东坡的最后确名,犹如一锤定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曾作《蜡梅》一诗:“蝶采花成蜡,还将腊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诗中“一经坡谷眼”,“坡”即苏东坡,“谷”是黄山谷。“蜡梅”一经他们过眼确认和称颂,顿时芳名震天响,显得群葩无颜色。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经由“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山谷与时任颍州太守的苏东坡诗咏其花而遂定名称,使蜡梅正式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