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6版:实例阜阳·物产旅游

大粮仓转型变身大厨房




本报记者 潘金铭

  寒冬时节的颍淮沃野,依然生机勃勃。一望无际的麦田,像绿色的地毯平铺大地;颍上县南照镇姚岗村十步青山示范园,6万多株蝴蝶兰花开正艳;颍东区瓦大朝阳农场温室大棚,鲜红的西红柿盈满枝头;阜南县王家坝镇和谐村,刚采收的大葱正装车外销……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始终牢牢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充盈粮袋子,丰富菜篮子、果盘子,同时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市场需求的特色经济作物,打造“百亿大粮仓、国人大厨房”整体形象,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提升生产能力——生产出全国1%的粮、肉

  临近年关,界首市芦村镇小李庄千亩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收白菜。打包、称重、装车,忙碌的景象,展示着村民们满满的收获。“白菜生长期短、产量高,亩产1.3万多斤。一年能种三茬,都是销往大超市,去掉成本,每亩净赚数千元。”
  地处黄淮海平原的阜阳,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我市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指导各地紧跟市场需求,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适当扩大适销对路的蔬菜、瓜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土地收益。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常年培育,一大批现代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颍淮大地涌现,成为农业产业调整的生力军,种出品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大大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日趋明显,截至目前,基本形成北部中药材、肉禽,中部禽蛋、特色蔬菜,沿淮优质稻米、优质牛羊等区域生产格局。
  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513.4万吨,花卉、中药材、蔬果、食用菌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400万亩,肉类总产量56.4万吨,连续11年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用不足全国0.5%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近1%的粮食和1%的肉产品。

  创建“阜”字品牌——全市“三品一标”达632个

  2019年12月19日至23日,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我市40家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百余种阜阳特色名优农产品到会参展。特色名优农产品精品荟萃,让“舌尖上的阜阳”沪上飘香。
  临泉芥菜丝、颍上大米、太和贡椿、阜南黄梨、闻集草莓、东关枕头馍、郜台板鸭……为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阜”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脱颖而出。
  粮油深加工方面,涌现出一批如“海泉粮油”“金禾面粉”“盛和麻油”“九珍食品”等重点以小麦、芝麻及玉米淀粉为主的深加工产品。
  临泉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肉羊养殖,加快中原牧场项目建设,依托绿色肉羊品牌,申报牛羊及其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2个,已通过认证12个。同时,界首市“界之首品”、阜南县“淮报天地、物阜南北——阜南原生农产品”两个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打响。
  2018年,全市共有“一村一品”村镇339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7个、省级38个。“濛洼”阜南黄梨、“麦久香”超精粉、“盛和”香油(芝麻)3个产品入选首批安徽省50强绿色食品,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63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今年太和香椿、颍泉闻集草莓有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届时,全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将达到5个。

  延长产业链条——2018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居全省第一

  在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9·合肥)上,副市长王显义登台推介了我市特色扶贫产品——番鸭。阜南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结合番鸭育种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品种选育、营养供给、生态养殖、食品加工等养殖生产模式,年生产4500万羽番鸭苗,出栏商品番鸭500万只。企业积极践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策略,加快番鸭屠宰、深加工和餐饮项目的落地实施,打造中国番鸭产业领导品牌。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领,培育出一批百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建立起农产品从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当前,全市已形成稻米加工、食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柳编加工、中药材加工等9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界首高新区东城科技园、颍上稻米加工集群、太和经开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临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被列入全省20强园区。
  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789.4亿,占全省比重10.8%,居全省第一位;增幅9.6%,居全省第六位。
  商合杭高铁北段、郑阜高铁的开通,正为阜阳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下一步,我市将主动应对农产品市场扩大、市场竞争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农业品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打造面向全国特别是长三角消费市场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