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

让诗词走进百姓家

——访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张孝玉

本报记者 任秉文

  甫一见面,张孝玉便递给记者一本《阜阳诗词选》。这是一本刚面世的作品集,里面收录了阜阳诗词学会会员近年来的部分诗词作品。打开册页,细细品读,记者不仅感受到每一位作者对于古典文化发自内心的喜爱,也感受到他们传扬中华传统诗词的决心和毅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文化,是华夏独有的底蕴。”张孝玉说,上到老叟下到幼童,都能够通过诗词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生活的魅力。

  平仄之外是生活

  张孝玉,1982年出生于六安市霍邱县一个农家。“我喜欢古典诗词,是受到了初中语文老师的影响。”当时,张孝玉的初中语文老师很喜爱古典诗词,不仅在课上讲,还会在课下带着同学们一起赏析,每每如痴如醉。
  很多同学被老师热爱诗词的精神所感染,也喜欢上了诗词。“慢慢地,老师便会在上诗词课的时候,讲一讲格律知识。”张孝玉说,这对于他们增加古典文学修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从那以后,他也开始尝试按照平仄的规律写一写古典诗词。
  “我的老师认为,诗是中国人血管里固有的一种敏感物质,一经触动,便会随节而生,应韵而动,便会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激昂冲动。”张孝玉说,于他而言,诗确实是血管里的一种敏感物质,一经触动,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么多年张孝玉为生活计,但始终没有放弃诗词。或读、或写,诗歌从来不曾离开生活。“困境时,可以用诗词激起自己的奋发之志;得意时,诗词也能让自己冷静思考。”张孝玉说,诗歌于他,平仄之间是旋律,平仄之外是生活。
  从张孝玉早期的诗词作品中,记者可以感受到满满的生活气息。“院里杏花芳,祈她早出墙。农家人大度,最忌锁春光。”《农家杏树》写出了农家人的质朴,以及面对春日的欣喜。“接力梅交后,燕携欢笑来。东君多着意,唱令百花开。”一首《春吟》,将人们的思绪从繁杂喧闹的城市拉回了乡村田野。“红叶林边浓带香,当年战地唱戎装。而今依旧姿容美,启我雄心斗雪霜。”《野菊》中更有面对生活困境的自我激励。
  天空有云彩,大海有浪花,那么生活一定有诗歌。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歌,伴随着张孝玉从少年走向中年,时至今日,他的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生活的气息。近作《棉花》曾获华夏诗词奖优秀奖。诗中这样说:“天赋斯株别样才,不容七彩乱胚胎。玉盆只许庭前置,野卉偏能垅上开。敢与层云争洁白,常帮慈母释温怀。寄语吟花君子辈,请换民生新体材。”
  诗词于张孝玉而言,既是生活,也是磨练心性、提升修养的伙伴。“古典诗词读多了,不仅理论功底更深,对于生活的感悟也越来越深。”随着积累的日渐丰厚,无论是在诗词创作,还是在写诗词、书法理论文章时,他都得心应手。“这些都是诗词、古典文化的积淀。”

  让诗词走进百姓家

  随着诗词、书法的理论以及创作功夫日深,张孝玉渐渐声名在外。2017年,他以阜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的身份被增补为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第二年,他接过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的接力棒,成为阜阳诗词学会的“掌门人”。
  出版会刊、组织会员活动、推动诗词进校园……在张孝玉的带领下,诗词学会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诗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不能局限于我们这个小圈子。于我们而言,就是要让诗词走进寻常百姓家。”张孝玉说。
  “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才能扩大影响力。”这一年,中国诗歌学会诗歌文化下乡活动走进阜阳,中国诗歌学会一大批诗人来到阜阳,现场改稿。这一年,阜阳与蚌埠、六安、湖北黄冈等地联谊交流。这一年,阜阳市诗词学会先后赴阜南、颍上等地进行采风。
  诗词进校园,是让诗词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第一步。“新课改后,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在中小学课本中占比进一步提高。”张孝玉说,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校影响社会,必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这一年,我们积极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配合学校抓好诗教工作,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前不久,张孝玉还走进太和县洪山镇中心学校、旧县镇中心学校参加“阜阳市诗词教育研讨会暨诗词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他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走进校园,让诗词真正成为学生骨子里的一种敏感物质。
  除了诗词进校园外,张孝玉说,下一步,他将积极开展诗词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真正让诗词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积极开展对内对外交流,扩大阜阳诗词学会的影响力,将阜阳的文化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