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光武镇地名从何来
通讯员 赵冰/文 全媒体记者 穆可亮/摄
光武,安徽省千年古镇,辖内拥有新阳城遗址、“四门八古堆”等文保单位和文化遗存。根据民间传说,光武是“中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乡镇”,发生过“王莽赶刘秀”的“历史故事”。这种说法有无历史依据?是否真实存在?笔者就此作了采访调查。
王莽赶刘秀 是历史还是传说
“王莽赶刘秀”,是河南豫剧中的有名剧目,其故事多来自民间,流行于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将“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笔者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很难找到王莽赶刘秀的确切记载,刘秀与王莽在历史上交集并不多。
新朝末年,王莽上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触犯了多方利益,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各地军阀混战。彼时,刘秀还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的一位普通青年,后来在大哥刘縯的带领下起兵造反。当时,农民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是绿林军,包括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军队。刘家兄弟率领的起义军队伍主要是兄长刘縯平日结交的义士,也是一群农民,在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弱。甚至,刘秀出兵征战都没有战马,只能骑着家乡的黄牛出战。可想而知,王莽自然不会舍本逐末去对付这支无关紧要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刘秀兄弟为扩大势力加入绿林军,与王莽大军激战,大获全胜。随后,其族兄刘玄得到绿林各方势力支持,建立了更始政权,成为更始帝,刘秀被封赏为太常偏将军。
树大招风。当时,王莽痛恨的并不是刘秀,而应是刘玄!新莽末年,王莽年事已高,不可能亲自出征,而刘秀当时只是一个偏将军。由此可见,王莽赶刘秀,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上》记载,刘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至二月,刘秀以王郎新起势力强盛,便北上攻取蓟县。王郎发出文告,以十万户封邑悬赏捉拿刘秀。已故广阳王的儿子刘杰在蓟县起兵响应王郎。城内骚乱,刘秀以计脱身。后经白衣老父指引,驰赴信都郡。凭着刘秀昆阳大战的名气和仁德远播,刘秀逃到信都城才转危为安。五月甲辰,他带兵平定了邯郸,将王朗斩杀于邯郸城外。
这是史书中对刘秀被追杀的确切记载。后世,“王莽赶刘秀”的传说,皆由此演绎而来。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后,戏剧中“王莽赶刘秀”的虚构故事才牵强附会到他的身上,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美谈。
光武镇一带同样流传着有关刘秀的民间传说。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界首县文联搜集民间故事,整理出版了《王莽赶刘秀(界首集)》一书,与刘秀相关的传说有“化骨寺的传说”“马歇蹄的传说”等。这些为乡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为光武镇增添了厚重人文色彩。
刘秀与光武镇有历史渊源吗
虽然历史上王莽和刘秀并没有直接交集的证据,“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也并未在光武镇真实发生过,但从历史上看,光武镇与这位东汉开国皇帝还是有一定渊源的。
据《后汉书·王霸传》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贤良儒士得用,才俊各尽其才,混乱的地方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建武三年春,刘秀受传国玉玺,名正言顺地执掌天下。彼时,赤眉军虽已投降,但豪强地主武装分据各郡县,互相攻击。刘秀派遣大将冯异等云台二十八将东征西战,历时数年,得以安定天下。建武三年(公元27年)九月,虎牙大将军盖延攻下睢阳,灭了自立称尊的刘永。刘永的心腹大将周建、淮阳王苏茂与侥幸逃脱的刘永子刘纡,同到垂惠城,立刘纡为梁王,收集散卒,企图东山再起。刘永的横行将军佼强逃回西防,修砦(城寨)自守,与周建、苏茂遥相呼应,共保梁王刘纡。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七月,征南大将军岑彭在邓城大败秦丰的守将蔡宏,征虏将军祭遵灭了燕王的外屏(屏藩)张丰,战事顺利推进。时年33岁的刘秀御驾亲征至谯县(今亳州),即遣捕虏将军马武与将军王霸等,进攻垂惠,再击刘纡,刘纡败逃。
从地理位置上看,汉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从都城洛阳东征而来,沿途百姓亲眼目睹过这位英明神武皇帝的真容。后世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在光武帝重要途经之地建庙祭祀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也是如此。如今,不仅光武镇曾建有光武庙,在其不远的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历史上同样建有光武庙及光武台。垂惠之战主战场在今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北红城村一带。为保安全,皇帝督战驻扎之地距战场应保持一段缓冲距离,而光武镇距垂惠城最近,相距百余公里,相对安全,又能及时获得前方战报,是皇帝合适的督战之地。据此推断,光武帝很可能在此驻扎过,成为光武镇悠久历史的真实渊源。
原来地名赵路口 为何演变为光武
据史书记载,光武镇原名并非“光武”,而是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被称为“赵路口”。此地名源于古代赵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店铺和路口之名。东汉初年,光武镇是重要的军事重地、豫南商贸集散地和手工业品加工集散地,也是豫南通往鲁西南的必经之地。然而,随着历史推进,这个古老的地名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那么,赵路口是怎么演变为光武的呢?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62岁。其子明帝刘庄继位。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当时的赵路口属于谯县,村民曾瞻刘秀英姿,刘秀崩后,后人建庙祭祀。据《乾隆颍州府志》记载:“光武庙集,在太和县西北七十里。”民国《太和县志》记载:按,汉光武建武四年幸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垂惠,固曾有事于谯,太和前隶谯,今皆有庙祀,殆因此。《界首县志》记载:光武集,习称光武庙,原为一过路小店,称赵路口。相传东汉光武建武四年(公元28年)幸谯,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垂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隶谯,后人建庙祀之,光武遂因庙而名。光武镇是以庙而得名,早期为光武庙集,符合我国集镇自然形成的规律,即:庙—庙会—集市—集镇。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避讳传统,起源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伦理观念,具体表现为在言谈、书写、起名等方面避免提及某些尊贵或禁忌的事物,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避讳,是等级最高的避讳,举国上下包括皇帝都要遵守。原本国讳只指皇帝本人和其父祖名字,但后来范围逐渐扩大,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都被纳入避讳范畴。由此看来,光武镇之名不可能是古代官方授名的。
据《界首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改光武庙集为光武区,后改为光武乡。1992年,与小黄乡合并后正式成为光武镇。因此,所谓的中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乡镇,只是近现代时代变迁的产物而已,并不符合古代地名的命名传统。
由此可见,光武镇的名称是由其古老的地名“赵路口”和后世的庙宇“光武庙”相继演变而来的。“光武”,这个地名不仅体现了与汉光武帝刘秀的历史渊源,也彰显了其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
光武,安徽省千年古镇,辖内拥有新阳城遗址、“四门八古堆”等文保单位和文化遗存。根据民间传说,光武是“中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乡镇”,发生过“王莽赶刘秀”的“历史故事”。这种说法有无历史依据?是否真实存在?笔者就此作了采访调查。
王莽赶刘秀 是历史还是传说
“王莽赶刘秀”,是河南豫剧中的有名剧目,其故事多来自民间,流行于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将“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笔者查阅历史文献发现,很难找到王莽赶刘秀的确切记载,刘秀与王莽在历史上交集并不多。
新朝末年,王莽上位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触犯了多方利益,导致农民起义频发、各地军阀混战。彼时,刘秀还是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的一位普通青年,后来在大哥刘縯的带领下起兵造反。当时,农民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是绿林军,包括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军队。刘家兄弟率领的起义军队伍主要是兄长刘縯平日结交的义士,也是一群农民,在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弱。甚至,刘秀出兵征战都没有战马,只能骑着家乡的黄牛出战。可想而知,王莽自然不会舍本逐末去对付这支无关紧要的农民起义军。后来,刘秀兄弟为扩大势力加入绿林军,与王莽大军激战,大获全胜。随后,其族兄刘玄得到绿林各方势力支持,建立了更始政权,成为更始帝,刘秀被封赏为太常偏将军。
树大招风。当时,王莽痛恨的并不是刘秀,而应是刘玄!新莽末年,王莽年事已高,不可能亲自出征,而刘秀当时只是一个偏将军。由此可见,王莽赶刘秀,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上》记载,刘玄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至二月,刘秀以王郎新起势力强盛,便北上攻取蓟县。王郎发出文告,以十万户封邑悬赏捉拿刘秀。已故广阳王的儿子刘杰在蓟县起兵响应王郎。城内骚乱,刘秀以计脱身。后经白衣老父指引,驰赴信都郡。凭着刘秀昆阳大战的名气和仁德远播,刘秀逃到信都城才转危为安。五月甲辰,他带兵平定了邯郸,将王朗斩杀于邯郸城外。
这是史书中对刘秀被追杀的确切记载。后世,“王莽赶刘秀”的传说,皆由此演绎而来。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开创光武中兴后,戏剧中“王莽赶刘秀”的虚构故事才牵强附会到他的身上,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美谈。
光武镇一带同样流传着有关刘秀的民间传说。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界首县文联搜集民间故事,整理出版了《王莽赶刘秀(界首集)》一书,与刘秀相关的传说有“化骨寺的传说”“马歇蹄的传说”等。这些为乡人津津乐道的民间传说,为光武镇增添了厚重人文色彩。
刘秀与光武镇有历史渊源吗
虽然历史上王莽和刘秀并没有直接交集的证据,“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也并未在光武镇真实发生过,但从历史上看,光武镇与这位东汉开国皇帝还是有一定渊源的。
据《后汉书·王霸传》记载,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贤良儒士得用,才俊各尽其才,混乱的地方局面迅速稳定下来。建武三年春,刘秀受传国玉玺,名正言顺地执掌天下。彼时,赤眉军虽已投降,但豪强地主武装分据各郡县,互相攻击。刘秀派遣大将冯异等云台二十八将东征西战,历时数年,得以安定天下。建武三年(公元27年)九月,虎牙大将军盖延攻下睢阳,灭了自立称尊的刘永。刘永的心腹大将周建、淮阳王苏茂与侥幸逃脱的刘永子刘纡,同到垂惠城,立刘纡为梁王,收集散卒,企图东山再起。刘永的横行将军佼强逃回西防,修砦(城寨)自守,与周建、苏茂遥相呼应,共保梁王刘纡。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七月,征南大将军岑彭在邓城大败秦丰的守将蔡宏,征虏将军祭遵灭了燕王的外屏(屏藩)张丰,战事顺利推进。时年33岁的刘秀御驾亲征至谯县(今亳州),即遣捕虏将军马武与将军王霸等,进攻垂惠,再击刘纡,刘纡败逃。
从地理位置上看,汉光武帝刘秀御驾亲征,从都城洛阳东征而来,沿途百姓亲眼目睹过这位英明神武皇帝的真容。后世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在光武帝重要途经之地建庙祭祀也在情理之中。
事实也是如此。如今,不仅光武镇曾建有光武庙,在其不远的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历史上同样建有光武庙及光武台。垂惠之战主战场在今蒙城县小涧镇双锁山东北红城村一带。为保安全,皇帝督战驻扎之地距战场应保持一段缓冲距离,而光武镇距垂惠城最近,相距百余公里,相对安全,又能及时获得前方战报,是皇帝合适的督战之地。据此推断,光武帝很可能在此驻扎过,成为光武镇悠久历史的真实渊源。
原来地名赵路口 为何演变为光武
据史书记载,光武镇原名并非“光武”,而是因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被称为“赵路口”。此地名源于古代赵姓人家在此开设的店铺和路口之名。东汉初年,光武镇是重要的军事重地、豫南商贸集散地和手工业品加工集散地,也是豫南通往鲁西南的必经之地。然而,随着历史推进,这个古老的地名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那么,赵路口是怎么演变为光武的呢?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62岁。其子明帝刘庄继位。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当时的赵路口属于谯县,村民曾瞻刘秀英姿,刘秀崩后,后人建庙祭祀。据《乾隆颍州府志》记载:“光武庙集,在太和县西北七十里。”民国《太和县志》记载:按,汉光武建武四年幸谯(今亳州),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垂惠,固曾有事于谯,太和前隶谯,今皆有庙祀,殆因此。《界首县志》记载:光武集,习称光武庙,原为一过路小店,称赵路口。相传东汉光武建武四年(公元28年)幸谯,遣将马武、王霸围刘纾于垂惠,固曾有事于谯,县境时隶谯,后人建庙祀之,光武遂因庙而名。光武镇是以庙而得名,早期为光武庙集,符合我国集镇自然形成的规律,即:庙—庙会—集市—集镇。
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避讳传统,起源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和伦理观念,具体表现为在言谈、书写、起名等方面避免提及某些尊贵或禁忌的事物,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避讳,是等级最高的避讳,举国上下包括皇帝都要遵守。原本国讳只指皇帝本人和其父祖名字,但后来范围逐渐扩大,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号、帝后谥号、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都被纳入避讳范畴。由此看来,光武镇之名不可能是古代官方授名的。
据《界首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改光武庙集为光武区,后改为光武乡。1992年,与小黄乡合并后正式成为光武镇。因此,所谓的中国唯一以皇帝谥号命名的乡镇,只是近现代时代变迁的产物而已,并不符合古代地名的命名传统。
由此可见,光武镇的名称是由其古老的地名“赵路口”和后世的庙宇“光武庙”相继演变而来的。“光武”,这个地名不仅体现了与汉光武帝刘秀的历史渊源,也彰显了其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