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阜阳:绿色食品产业高地正崛起

上接一版

阜阳味道“鲜”至天南海北
  阜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成色几何,市场最有发言权。
  在海口,这段时间,每天都有数以百斤计的草莓从阜阳空运而来,从田间采摘到端上市民餐桌,不用24小时;在苏州,市民陈晨已经把来自阜阳的鲜红托竹荪当成了冬季“心头好”,芥菜丝、麻馓子等阜阳特产也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她的菜篮子。
  在皖西北(阜南)粮食产业园,安徽中裕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平均每天将1200吨小麦变成不同品种的面粉,发往全国20多个地区;在临泉县杨桥镇食品产业园,天邦·拾分味道(临泉)公司,平均每天精细化分割3000头白条猪,进而销往长三角地区及周边市场。
  近年来特别是2023年以来,阜阳聚焦绿色食品产业,进一步做优产品品质、构建品牌体系、扩大品牌影响力,农产品及加工品的“阜字号”品牌越打越响,市场对“阜阳味道”越来越认可:金种子酒、金皖泰面粉、盛和香油、百麓食用菌等本地知名企业品牌“香”飘省内外,“界之首品”“物阜南北”“中原牧场”“颍之上品”等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颍泉草莓、界首马铃薯入围首批安徽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起,阜阳充分发挥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家家企业搭上“长三角快车”,一批批农产品端上沪苏浙餐桌,既丰富了长三角厨房,也加快了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伐。
  截至2023年,阜阳创建市级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16个,其中省级示范基地41个,名优农产品沪苏浙地区年销售额超过550亿元。

“三头三尾”引领产业之变
  2023年9月9日,阜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签署《共同推进阜阳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阜阳最具备打造品牌化、全链条、高水平区域绿色食品产业高地的基础条件。
  这样的判断,既是对阜阳比较优势的看好,也是对阜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展望。
  2023年以来,阜阳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战略机遇,按照“一链十群一基地”“十大行动强支撑”思路,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双千亿”计划、“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努力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统筹“推农向食”“推农向健”,加快产品模式向产城模式转变、“百亿粮仓”向“千亿厨房”转变。
  岁末年初,位于颍东经开区的安徽众侑食品有限公司每天都在赶订单,仅蛋糕加工方面,每月就“消化”本地面粉60吨。
  小麦变面粉,面粉变糕点,在一个个“变身”环节中,本地农业增加值接连提升。如今,像这样书写“三头三尾”增值文章的食品加工企业,颍东区已聚集1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40家。
  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大众餐桌,是“农头工尾”的典型代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阜阳企业在这一赛道“抢跑”。仅在颍泉区,预制菜生产企业就达30家,涉及即食类、即热类、即烹类、即配类四大类预制菜品,年产值近1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有7家。
  有着“中原牧场”美誉的临泉县,去年以来,通过与上海鹏欣集团、内蒙古合牛牧业、吉林长春新牧科技公司等合作,大力推进高端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聚力做好“畜头肉尾”增值文章。目前,该县不仅拥有皖西北最大的牛羊交易集散基地,还聚集规上肉牛屠宰深加工企业3家,年可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肉牛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0亿元。
  “积极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阜阳将在狠抓项目建设、引育龙头企业、打造园区平台、强化科技支撑、健全物流体系、加强品牌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长三角高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绿色食品产业高地、黄淮食谷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