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文阜阳

一个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一个在新中国治水史上第一个建成的水利枢纽、一个曾经轰动全国的水利建设工程,润河集分水闸工程。

治淮往事,润河集闸兴衰记


润河集分洪闸复原图



1952年10月1日,我国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二组)建设》特种邮票一套4枚,其中1枚图案就是淮河润河集分水闸,上方为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吴旭

  大家知道,淮河防汛的风向标在王家坝,淮河防汛的王牌却是城西湖蓄洪区和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张王牌曾经关联着另一个淮河洪水控制工程,即临淮岗工程的前身——润河集分水闸工程。
  润河集分水闸工程是新中国工程建设最早、建设速度最快、建设工期最短的治淮工程,也是一个突然消失的大型水利工程,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1951年7月25日,润河集分水闸进湖闸竣工。当时,被我国新闻界称之为伟大的治淮工程,在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着“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大成就”。
  1952年8月,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记载了这一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
  润河集分水闸,位于淮河北岸安徽省颍上县润河镇,至南岸的霍邱县王截流乡闸上村的两岸之间。
  润河镇位于颍上县城西南部约20公里处的淮河左岸,东与半岗镇接壤,西南以淮河为界,隔淮河与霍邱县相望,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8公里,西高东低,南岗北湖。
  润河集是沿淮的一个普通村集,历史简单,在颍上县并不出名。民国末年设区,解放后改乡,至1992年润河集撤区并乡,润河集改建制为润河镇。
  润河镇在新中国治淮之前,名不见经传,据1953年王树人的《纵横话淮河》介绍,当时的润河集仅有人口570多人,店铺不足20家,街上有时连一个馍都买不到。建闸开始以后,润河集迅速繁荣了起来,店铺和摊贩增加到360多家,有布店、杂货店、吃食铺子,还有文具店,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从此也拉开了润河集建镇的规模。
  在润河集对岸的城西湖周边,在解放初只有零散分布的几个自然小庄台,几乎没有集中居住的较大村落。
  按照1950年治淮规划,润河集分水闸建设,工程建筑物闸址选取蓄洪区北部,主要集中设在润河集对岸(淮河右岸)的霍邱县城西湖岸边,但是工程仍然以润河集命名。
  润河集分水闸工程主要有:拦河坝、固定河床、拦河闸与进湖闸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拦河坝位于淮河主河槽,为建筑物施工期的先期导流,最后堵塞旧河床,合拢填筑成拦河坝。1952年在拦河坝左侧,即靠近润河集一侧,又增建了润河集船闸。

治淮背景与建设缘由
  1950年6至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

四封电报
  7月20日,一封反映淮河灾情的电报,又一次放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前。毛主席在阅读这封电报时难过得掉了眼泪,他在电报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等处一一画了条横线。当即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问题。”
  8月5日,毛主席又在另外一份淮北灾情的报告上写下了批语,“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抓紧救灾的同时,加快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安排。8月底,举行了全国治淮会议。
  8月31日,毛主席阅读了一份关于华东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8月28日向周总理转报的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的意见的电报。毛主席经过认真思考,决定一切工作必须以治淮为中心。为此,毛主席批示周总理,“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
  9月21日,毛主席在看完中共皖北区委书记曾希圣写给华东局和中央的报告后,转批给周恩来总理:“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望督促早日勘测,早日作好计划,早日开工”。

治淮决定
  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方针,拟定明年应办工程,设治淮委员会,统一领导。在《决定》的第四部分中,明确了关于成立治淮组织机构的相关内容。“为加强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应加强治淮机构,以现有淮河水利工程总局为基础,成立治淮委员会,由华东、中南两军政委员会及有关省、区人民政府指派代表参加,统一领导治淮工作。主任、副主任及委员人选由政务院任命。下分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另设上、中、下游三工程局,分别参加各指挥部为其组成部分。”
  1950年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成立,分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为迅速贯彻执行中央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0年11月6日至12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市召开了治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淮河上、中、下游所提出的工程初步计划,依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共保、统筹兼顾、互相照顾、互相配合的精神,形成了治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决议。会议认为,根治淮河水患的办法,在于控制洪水量,削减洪峰,降低水位。
  上游以蓄洪为主为原则,各干支流上游山谷兴建水库。中游以蓄泄兼顾为原则,工程建设着重蓄洪。
  在正阳关以上充分利用湖泊、洼地进行蓄洪,蒙河洼地,润河、谷河洼地,霍邱的城西湖与城东湖以及姜家湖、唐垛湖、邱家湖、孟家湖等一连串的湖泊洼地,有可蓄洪72.7亿立方米的蓄水条件。同时决定,在润河集建筑分水闸工程。
  就此,掀起了第一次治淮高潮,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中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
    
设计洪水
  润河集分水闸工程按照1950年洪水设计,正阳关段淮河只能通过6500立方米每秒。如果上游洪水来量过多,在下游洪水泄量不足情况下,必然会造成正阳关以下地区堤防溃决和洪水泛滥,形成严重洪涝灾害。而另一面,正阳关上游有8处湖泊和洼地,即阜南、颍上、霍邱的城西湖、城东湖、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孟家湖等六湖及蒙河、润河二处洼地,最大蓄洪量有72亿立方米。如果淮河洪水自由出入这片河湖洼地,没有控制,难以发挥最大蓄洪效果。
  工程查勘后,拟定在淮河中游建蓄洪工程的控制性枢纽,位置选在庙台集到临淮岗之间,时称庙台蓄洪工程方案。
  由于工程规模大,拟先在城西湖截流和城东湖做草坝,以临时扒口方式控制进洪,实施半控制,其余河湖洼地采取自然滞洪方式。按1950年洪水演算,正阳关下泄洪水流量仍然达到8500立方米每秒,超过正阳关段淮河只能通过6500立方米每秒的控制要求。
  1951年初,在审查治淮规划时,水利部苏联顾问布可夫提出的在润河集建分水闸的方案,在城东湖口建闸控制,使城西湖和城东湖成为完全控制的蓄洪工程,使正阳关下泄流量减少到650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下泄量,正阳关水位最高水位不超过24.40米。将超额部分的洪水,有计划地临时滞蓄在上游沿河的湖泊和河洼地之中。
下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