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进校园艺体课程活起来
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刘金华
距离中考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颍上县第五中学校园氛围张弛有度。教室里,学生在静心学习;操场上,一群青春飞扬的学生们奔跑蹦跳;教学楼三楼走廊陈列着师生的文艺作品,泥塑、花鼓灯、书法等功能教室也在大课间热闹起来。
近年来,颍上县第五中学把非遗项目、民间文艺引进课堂,在传承乡土文化技艺的同时,让学校的艺体课程变得丰富生动,深得学生喜爱。
“玩泥巴”课堂
泥塑功能室里,10多名学生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专心致志地“玩泥巴”。七(12)班的王默菲和同学王心悦一起打磨一块方形底盘。一个不停地用小刀轻轻刮划着已经干硬的泥砖表面;一个从塑料包里捏出一点点湿泥巴,反复抹在泥砖上。“我们打算做一块画像砖,现在在打底。”王默菲告诉记者,心悦在补砖上的细裂纹,她则把泥砖表面尽量修得平整。
“她俩都是这学期开始学的泥塑,先从最基础的学起。”辅导老师王啸宇告诉记者,他从2016年组建泥塑社团以来,每学期都有三四十个学生跟着一起学习,现在的泥塑功能教室已成为学校的“明星工作室”。
早在“双减”政策之前,颍上县第五中学就提出了“崇德重智,艺体兼长”的教学理念。“从2016年开始,学校成立了24个艺体社团,争取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学一项艺体特长。”颍上县第五中学校长潘松介绍,在组建艺体社团、开设相关课程时,学校把颍上花鼓灯、泥塑、淮河锣鼓等有基础、接地气的文艺项目引入校园,既能充实学校艺体活动,也增加了孩子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
每周两节连上的艺体课,加上每周三的一节社团课,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制泥到贴塑、浮雕等基本技法,还能创作出或精美或有趣的作品。
传承乡土文艺
记者在泥塑功能室看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泥塑作品摆放在各处。好像博物馆“出逃”的古风建筑模型,精致的古钱币、瓦当,一只惟妙惟肖的受伤的梅花鹿身上插着一把“箭”……王啸宇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生的作品。
“我想试试做个我家的老房子。”大课间,王啸宇鼓励学生王雅洁把家里的老房子“复制下来”。作为颍上县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啸宇在社团活动和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管仲老街、明清苑、尤家花园,甚至乡村的老房子,都是王啸宇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创作的题材。
刚带学生入门时,王啸宇把尤家花园、明清苑里古建筑上的纹样打印下来,让学生先了解。王啸宇认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气质,颍上民居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他经常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房子的轮廓、瓦片样式,尝试着做泥塑。
从街上的建筑、家里的房子取材,学生们感觉很亲切、有意思,学习的兴趣也浓。记者在泥塑功能室看到,好几组学生都在“做房子”。“这泥就是爷爷跟我一起取的。”王雅洁期待着,这个星期能把老房子模型做好带回家,“爷爷看到一定很开心!”
学生喜爱家长支持
“它突然受到刺激,眼睛大睁,瞳孔都变宽了……”另一张工作案上,“学霸”唐红博一边专注地塑造一个卡通作品的瞳孔,一边向老师介绍她的创意。伴随着唐红博活泼轻快的讲述,她手上的卡通作品好像要活起来一样。
“上了七年级没时间再去上画画班,泥塑正好弥补了遗憾。”开朗的唐红博思维敏捷、心灵手巧,能时常用泥塑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泥塑功能教室经常开着门,我一有时间就来玩一会儿。”泥塑不仅没有影响唐红博的学习,还让她变得更专注。“不影响学习,我妈也很支持我。”唐红博说,妈妈还经常跟她一起挖泥、制泥。
“做做手工,玩玩泥巴,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会让学生心情更放松,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潘松告诉记者,偶尔会有已经上高中,甚至读高三的学生,抽时间回到五中来做泥塑、练锣鼓。
距离中考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颍上县第五中学校园氛围张弛有度。教室里,学生在静心学习;操场上,一群青春飞扬的学生们奔跑蹦跳;教学楼三楼走廊陈列着师生的文艺作品,泥塑、花鼓灯、书法等功能教室也在大课间热闹起来。
近年来,颍上县第五中学把非遗项目、民间文艺引进课堂,在传承乡土文化技艺的同时,让学校的艺体课程变得丰富生动,深得学生喜爱。
“玩泥巴”课堂
泥塑功能室里,10多名学生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专心致志地“玩泥巴”。七(12)班的王默菲和同学王心悦一起打磨一块方形底盘。一个不停地用小刀轻轻刮划着已经干硬的泥砖表面;一个从塑料包里捏出一点点湿泥巴,反复抹在泥砖上。“我们打算做一块画像砖,现在在打底。”王默菲告诉记者,心悦在补砖上的细裂纹,她则把泥砖表面尽量修得平整。
“她俩都是这学期开始学的泥塑,先从最基础的学起。”辅导老师王啸宇告诉记者,他从2016年组建泥塑社团以来,每学期都有三四十个学生跟着一起学习,现在的泥塑功能教室已成为学校的“明星工作室”。
早在“双减”政策之前,颍上县第五中学就提出了“崇德重智,艺体兼长”的教学理念。“从2016年开始,学校成立了24个艺体社团,争取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学一项艺体特长。”颍上县第五中学校长潘松介绍,在组建艺体社团、开设相关课程时,学校把颍上花鼓灯、泥塑、淮河锣鼓等有基础、接地气的文艺项目引入校园,既能充实学校艺体活动,也增加了孩子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
每周两节连上的艺体课,加上每周三的一节社团课,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制泥到贴塑、浮雕等基本技法,还能创作出或精美或有趣的作品。
传承乡土文艺
记者在泥塑功能室看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泥塑作品摆放在各处。好像博物馆“出逃”的古风建筑模型,精致的古钱币、瓦当,一只惟妙惟肖的受伤的梅花鹿身上插着一把“箭”……王啸宇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学生的作品。
“我想试试做个我家的老房子。”大课间,王啸宇鼓励学生王雅洁把家里的老房子“复制下来”。作为颍上县非遗泥塑传承人,王啸宇在社团活动和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管仲老街、明清苑、尤家花园,甚至乡村的老房子,都是王啸宇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创作的题材。
刚带学生入门时,王啸宇把尤家花园、明清苑里古建筑上的纹样打印下来,让学生先了解。王啸宇认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气质,颍上民居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他经常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房子的轮廓、瓦片样式,尝试着做泥塑。
从街上的建筑、家里的房子取材,学生们感觉很亲切、有意思,学习的兴趣也浓。记者在泥塑功能室看到,好几组学生都在“做房子”。“这泥就是爷爷跟我一起取的。”王雅洁期待着,这个星期能把老房子模型做好带回家,“爷爷看到一定很开心!”
学生喜爱家长支持
“它突然受到刺激,眼睛大睁,瞳孔都变宽了……”另一张工作案上,“学霸”唐红博一边专注地塑造一个卡通作品的瞳孔,一边向老师介绍她的创意。伴随着唐红博活泼轻快的讲述,她手上的卡通作品好像要活起来一样。
“上了七年级没时间再去上画画班,泥塑正好弥补了遗憾。”开朗的唐红博思维敏捷、心灵手巧,能时常用泥塑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表现出来。“泥塑功能教室经常开着门,我一有时间就来玩一会儿。”泥塑不仅没有影响唐红博的学习,还让她变得更专注。“不影响学习,我妈也很支持我。”唐红博说,妈妈还经常跟她一起挖泥、制泥。
“做做手工,玩玩泥巴,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会让学生心情更放松,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潘松告诉记者,偶尔会有已经上高中,甚至读高三的学生,抽时间回到五中来做泥塑、练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