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美好阜阳

大黄记忆结缘伏羲六千年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曹华丽 姚易承/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在豫皖两省交界处界首市,一直流传着伏羲氏去世后“头在大黄,脚在淮阳”的传说。时隔数千年,当地依然保
  留着黄龙坡、卧龙湖、大黄庙等历史遗迹。
  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是界首市大黄镇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这一天,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的游客不约而同来到大黄镇,祭伏羲、赶庙会、听豫剧,热闹程度堪比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
  2008年,“大黄庙会”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大黄镇被省旅游局列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随着伏羲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这里将成为皖北地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小镇。

莲浦湖畔大黄庙
  从阜阳市区向界首方向出发,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就到了莲浦湖省级湿地公园,直通颍河的万福沟从西北方向逶迤而来,与两岸的滩涂、库塘、荒地共同构成占地2000多亩的连片湿地。
  沿着树林里红砖小路登上十多米高的观鸟塔,万福沟蜿蜒的河床映入眼帘,成群的白鹭时起时落,恍若江南水乡。这里地处大黄、靳寨、东城三乡镇(街道)交界处,距离界首市区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站在观鸟塔上眺望,能看到建设中的界首通用机场,还有更北端的大黄镇。
  沿着万福沟支流马沟逆流而上,在大黄镇政府东边第一个十字路口北侧,是1985年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黄伏羲古庙”。1998年,当地政府修复了4座殿堂及东西廊房,并重修人祖大殿及伏羲陵。2012年,大黄庙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卫星地图上看,近乎南北走向的马沟向西拐了一个半圆形的弯,大黄庙就落座在马沟臂弯里。隔着双层琉璃瓦门楼,可以看到一株百年刺槐,椭圆形树冠在夏日照耀下一片苍翠。
  大黄庙十字路口南侧有一面土坡,当地人称“黄龙坡”;旁边有一方占地十多亩的池塘,当地人叫“卧龙湖”,两处遗迹都与伏羲有关。“大黄庙的伏羲传说,我们这儿三岁小孩都知道。”今年70岁的李汉芳是大黄镇李大小学退休教师,聊起伏羲氏,他侃侃而谈。
  相传6000多年前,伏羲氏统一各部落后,在宛丘(今周口市淮阳区)一带定都。后因黄河泛滥成灾,伏羲氏带着臣民迁到黄龙坡附近(今界首市大黄镇)避难。“伏羲氏去世后,人们把他的头颅留葬在大黄,躯干和四肢迁到淮阳安葬。”李汉芳说。
  据传,伏羲氏当年在黄龙坡时观察蜘蛛织网捕猎受到启发,经过多次尝试将绳子编成网,用来捕鸟打猎,造福当地百姓。如今,在大黄镇鸭王村,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绳网的技艺,编织的绳网畅销全国各地,成为全国农用绳网的集结地之一。2022年,鸭王村绳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20亿元。

午收前夕赶庙会
  在皖北农村地区,进入农历二月后各地就开始陆续举办庙会,一直延续到午收前夕。在农业机械化之前,人们在这一时段集中交易,主要是为了置办夏收夏种农具,地处界首城郊的大黄镇也不例外。
  据《界首县志》记载,大黄庙会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三月二十六结束,为期26天。客人主要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及本省10余个县市,顶盛时每天赶会者达10万余人。记者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正会这天来到大黄镇,因为当天是伏羲氏的分首入葬之日,天一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向大黄庙。
  “小小郭暧太无理,你不该把我的爱女欺……”隔老远,扩音器里传来熟悉的豫剧唱腔。对当地群众而言,赶会主要是来逛街、听戏,顺便买几样农具。当天早上,筛子李村74岁的李有林撂下手头的竹编活计,骑着三轮车带老伴到大黄赶会。他先是买了两把镰刀,又挑了一把大笤帚,围着戏台口听了一出豫剧《打金枝》,中午时才心满意足地往家赶。
  “农村人都爱看热闹,回去吃了晌午饭,下午还要来。”李有林说,赶会一天虽说要耽误他老两口挣几十块钱,但是一听到锣鼓响,他就坐不住了。如果不听戏,他不一定去大黄赶会,毕竟竹编经纪人提前下了定金,听戏耽误的活计回头还要加班赶出来。
  “每年庙会,都有不少剧团、杂耍艺人来到这里,2019年最热闹,16台戏在大黄同时开场。今年也有11家剧团来大黄演出。”大黄镇大黄村党总支副书记赵侠说,对于没有耐心听戏的年轻人来说,赶庙会更多的是来凑热闹,看看有没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
  临近中午,大黄庙门口的小吃区热闹起来,炸鸡、烤串、爆米花……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口味。“十块钱一斤,欢迎品尝。”来自颍上县黄坝乡的麻花摊主李奎芬一边揉面,一边招徕顾客,忙得不亦乐乎。简易的遮阳棚是前店后厂格局,现炸现卖追求的是香酥口感。

伏羲遗迹今尚在
  2022年,界首市对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的关帝庙进行修缮。穿过关帝庙后门,中轴线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圆型土丘,传说是埋葬伏羲头颅的地方。百年古楸树下,来自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的民间艺人张金雷正在组织“担经挑”表演,10个身着便装、手执响板的男女跟着音乐节奏,不停地变换着舞蹈动作。
  原来,在大黄镇西北方向80公里的周口市淮阳区有一座太昊陵,也因伏羲兴起了二月二人祖庙会。“担经挑”,是庙会上特有的祭祀巫舞,现已列入河南省级非遗。“二月二是伏羲归位之日,三月二十六是伏羲分首入葬之日,两处庙会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张金雷说。
  每年跳罢淮阳庙会,张金雷都感觉不过瘾,期待着三月来赶大黄庙会。他的舞蹈队中,还有来自河南太康和界首陶庙的民间艺人。“跟颍上花鼓灯不同的是,‘担经挑’是集祭祖、娱神、求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一般只在伏羲庙会上表演。”张金雷说。
  伏羲去世几千年间,大黄这个地方并没有庙,直到盛唐时期,当地人才在埋葬伏羲头颅的地方修建庙宇。传说中,伏羲是“三皇”之首,穿黄龙袍、树黄龙旗,因黄色有吉祥之兆,便给这座庙取名“大黄庙”,后来又衍生出大黄村、大黄镇。
  解放前的大黄庙占地480亩,分东中西三院、前中后三门,有伏羲楼、神农楼、钟鼓楼等主体建筑,还有金银桥、卧虎桥、点兵台等遗迹,房屋多达108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黄庙里还住着和尚,现在保留下来的东岳庙和娘娘庙,应该算是道观。”今年71岁的守庙人陈丽华说。
  1975年,陈丽华从重庆忠县远嫁界首靳寨,在近半个世纪时光里,她几乎每天都来大黄庙,见证了大黄庙会一步步走向兴盛的过程。2016年伏羲文化旅游项目启动后,当地居民积极配合征迁,人们对伏羲氏的追思、对大黄庙会的热情不减当年。
  “大黄庙的伏羲文化传说虽然缺少权威史料记载,但经过几百年口口相传,早已印刻在当地居民心中。”大黄镇党委书记张剑男说,依托伏羲文化旅游项目,当地正在打造皖北特色旅游小镇,让莲浦湖省级湿地公园、彩色苗木基地和竞界青竹营地为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