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会客厅

只有触及灵魂的作品才是经典

  记者:你是如何挖掘、整理本土民间音乐的?
  时一林:我在颍上县文化馆工作30多年,常年致力于挖掘、收集和整理当地的民间音乐。我曾拜访过一位名叫王传先的花鼓灯老艺人。我找到他时,他年纪较大了,听力不太好了,唱得也不太标准了。虽然生活艰苦,但他唱起歌来很有感染力,对我的工作也非常支持,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工作期间,我还参与编辑过由我市文化部门出版的《阜阳民歌》一书,发表过《民间音乐是创作的源泉》等专业论文。如今我虽然退休了,但平时仍关注本地文化艺术,如阜阳淮词、阜南嗨子戏、太和清音、四句推子等。这些民间音乐至今历久弥新,我常常怀着敬畏之心去研究,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
  记者:时代在变,阜阳本土音乐是不是也与时俱进发生着变化?
  时一林:是的。比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颍上花鼓灯,其音乐就一直在更新迭代。以前,民间演奏花鼓灯以锣鼓为主,如今很多乐器都能派上用场,甚至可以用交响乐伴奏,节奏丰富、变化无穷。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先后到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访问演出,屡获国际奖项,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民族音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阜阳本土音乐是我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我还曾经利用阜阳本地民歌元素,与我市词作家高文献共同为阜阳剪纸创作了歌曲《剪纸姑娘》,曾获阜阳市第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经我市知名歌手甘琳、于飞、李婧演唱,在本地传播较广。
  记者:你对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什么建议吗?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本土音乐?
  时一林:地方音乐的繁荣,需要更多人热爱本土音乐,同时要有专业的团队参与制作。
  作曲需要大量地积累音乐素材,要经常听名家作品,学习、分析、研究别人的创作手法,积累素材也是积蓄灵感,创作才能得心应手。如今制作音乐技术手段特别发达,一切技术手段都可以为我所用,但很多年轻的音乐创作者往往眼高手低,还是积累不够、经验不足的缘故。要懂得取舍,不要盲目追求时下流行的东西,只有发自于内心、触动灵魂、打动他人甚至影响他人的东西才能经得起时间检验,才能成为经典。
  这些年,阜阳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情况很好。比如,2009年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成立,作为颍上花鼓灯传承基地,有序推动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今,颍上已有几十个乡镇开设花鼓灯传习所,中小学积极开办儿童花鼓灯兴趣班,开展送戏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颍上花鼓灯仍活跃在世界舞台,这充分证明了经典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是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
  颍州晚报记者 周姗姗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