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会客厅

对话时一林:

在阜阳本土音乐中寻找创作灵感

音乐已经融入血脉中


时一林


  记者:你是怎样爱上音乐的?时一林:我出生在阜阳农村,小时候看到民间艺人吹拉弹唱,也跟着学吹笛子、拉二胡、唱戏。上小学时,我有幸遇到一位音乐老师,教我们唱歌、识谱,这在农村是非常难得的,算是我的音乐启蒙教育吧。但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音乐,是我考入亳县师范学校(今亳州学院)开始的,后来又到阜阳师范学院(今阜阳师范大学)音乐专业进一步学习。
  我的家人虽然不太懂音乐,但他们对我的爱好和选择非常支持。1976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在阜阳城郊中学当音乐老师,课余时间尝试谱曲。我至今记得创作的第一支曲子发表在全国专业音乐刊物《歌曲》上的激动心情。后来,我进入颍上县文化馆工作,和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专注于民间音乐的整理和创作。退休后,我在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从事舞蹈作曲工作。
  记者:多年来,你创作了很多具有阜阳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获得过哪些奖项?时一林:我在颍上工作、生活了30多年,对当地民间音乐——花鼓灯和四句推子比较关注。其中,花鼓灯音乐种类非常丰富,风格朴素、粗犷、热情、豪放,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我的音乐作品也多以这类民歌为主。
  2012年,由我作曲的花鼓灯舞蹈《春到花鼓乡》,获中国文联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这个作品融入了广场歌舞特点,展现了淮河儿女的勤劳勇敢,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也是颍上花鼓灯又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
  近年来,我还创作了一批主旋律音乐作品,如2014年获晨钟奖的民族歌曲《美丽中国》。我常年关注时政,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我想,获奖并不是偶然,是对我常年在音乐领域默默耕耘的肯定。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可以在网络上制作音乐,我的一批歌曲陆续被制作出来。可以说,音乐已经融入我的血脉中,音乐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