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圈

做自我的雕刻师

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研究者舒辉波今年参加了一场开学典礼。星光下,湖畔,他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成长心得。

成长中,我认识到的第一条真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有限性的囚徒”。换句话说,我们都是某种程度的“井底之蛙”,这影响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因为,我们观点的形成有赖于我们的阅历,不管是我们的“阅”读,还是我们的经“历”——前者是间接经验,后者是直接经验,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怕被冒犯,不断地跳出让自己舒适和安全的井底,看到更加宽阔的世界。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几十年的认知被颠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宁可继续愚蠢,也要百般维护,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许你会说,知道那么多有什么用?守着一口小井,岁月静好,不香吗?苏东坡也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你不要被他骗了,劝别人如此,他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再说了,如果真是“姓名粗记”的人,能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吗?这就是认知的另外一个层面或者说层次。我们经常说“有识之士”,有没有听说过“有知之士”?汉语“知识”二字相近而不同,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我们都是某种程度之上的“有知之士”,但未必是“有识之士”。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能更清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地认知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不合众嚣,独具我见”,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不观世界,何以有世界观?有识之士有远见卓识,身在井底,如何远见?谈何卓识?我们求知,是为了让我们有识:让我们有智慧辨识,有意志坚持,有勇气改变。
  上一条讲看世界,下一条讲在这个世界里反观自身。我认识到的第二条真理是认识自己很重要但也是很难的。我十几岁的时候认为“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是故弄玄虚,而斯芬克斯之谜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也不过是《俄狄浦斯王》里的一个可以单独拎出来的“睡前故事”(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认识你自己”)。其实不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难题。“我是谁”不可以用你的名字来回答,因为同名的人可能很多,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度过短暂而漫长的一生?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有赖于我们外察世界,内观己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之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生命是一条婉转变动的河流,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是不一样的,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筑两道坚实的河岸,始终让自己前进有方向,不让自己在时光漫漶之中消逝不见。《约翰·克里斯多夫》里有句话说“有些人二十五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当我们前进无方向,奔腾无活力,不再思考,不再学习,日复一日,不过是一再重复,我们就是那条消失在时光之中的河流。
  以上只是塑造自己的两个前提。塑造自己意味着你得做自我的雕刻师,把自己从集体和时代的石头里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塑造自己。因为影响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节律场中,好的影响应该像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树木接受太阳的影响进行光合作用不是为了长成太阳,而是为了像树木一样生长,长成自己。做自己的雕刻师意味着有勇气把那些自己都难以察觉的偏见、习见和枷锁,一刀一刀地切掉,获得一个真实而纯粹的灵魂,然后,再审视自己。如此,我们对很多事情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才有可能有自己的腔调,不随波逐流,也不人云亦云。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进行有价值的创造,而不是重复别人。比如我们在KTV里学唱别人的歌,唱得再好,学得再像,也不是创造。要成为优秀的学者、批评家、艺术家、画家、作家、新闻工作者,或者其他文艺工作者,才华横溢地进行创造性工作,首先得塑造自己。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广阔视野,没有宏大格局,没有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人,能有什么像样的创造。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愿大家有智慧看清生活、生命乃至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仍旧如沈从文那样“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犹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我们相互取暖,也彼此烛照!
  舒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