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颍韵

从省立六中到阜阳一中

史为民

  安徽省立第六中学创办于民国之初的1917年秋,是阜阳一中前身。创办人与首任校长则是当时的阜阳县六十里铺的寒门秀才、两江学子刘铭经(字永鑫)先生(1876——1947)。
  该校为民国初期皖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阜阳(颍州)及所辖七县中唯一的一所四年制高中新学。学校坐落于阜城东门外颍河岸畔的三里湾。该校自开办以来,一贯坚持“以德育人”与“从严治校”的办学理念与方针。而历任校长均堪称“人品高尚、行为端方”的教育家。
  当时的六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在校师生全部住校。学校管理严格,学风纯正而浓厚。校方聘用的教师均是省内外知名学者,其中,有几位还是留学过日本、美国的博学之士。如数学教师王允仲,即留日学子,是陈独秀先生的表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思想进步。又如英语教师吕醒寰,则是留美归国的著名学者。化学教师姚南枝,亦是留美学子、爱国志士。其他教师,也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且均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数学教师陈萼楼,三位、五位乘法只用心算,便能立时在黑板上写出得数来。生物教师江植棠,上课不需带课本,只拿几支彩色粉笔,讲到哪里,便在黑板上写画到哪里,随讲随画,绘出的动植物以及人体解剖图,均形象逼真,胜似板印挂图,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易记易学。尤其是他还能在课堂上当场剥制鸟兽标本,立时完成,与从外地购置的动物标本无异。理化教师、凤阳人计钟山(原名计树森),更是多才多艺。不仅理化课程教得好,而且还会制造脚踏扇,即类似今日落地电扇。另外,他还长于音律,善弹古琴,为皖省独一无二者。据程龙伟《凤阳派古琴家计钟山先生及琴风考略》一文记载:“古琴家计钟山先生是查阜西先生1956年全国古琴调查中采访和录音的三位(计钟山、根如法师、杨贤冼)安徽古琴家之一,且查先生在《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中将其列为凤阳派的代表性人物。”据载,计钟山先生早年曾师承于安徽古琴大师马秋谭。
  上述先贤,犹如一群播火者,民国之初从国内外汇集阜阳(颍州),为这块文风久已不振的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冀、新的生机、新的梦想。他们满怀爱国热情,启迪民智,吸纳人才,为此后的革命大业培育了一大批铁血斗士;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储备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该校毕业生,毕业后有的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继续深造,成长为我党各条战线上的高级干部;有的响
  应我党号召,立时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久传不息的壮歌。如该校毕业生张蕴华,1926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组织发动长官店农民暴动。暴动失败后,在安庆英勇就义,年仅32岁。又如太和学生齐国庆(号仲嘉),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
  学物理系。后参加共产党和地下革命工作,于1928年秋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拘捕,枪杀于南京雨花台,年仅26岁。颍上学生李光宇(又名李其荣),1919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其间,因参加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阜阳城西关外,年仅34岁。学生吕浩汝,1921年六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大学,大学毕业后因参与共产革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武汉。颍上学生曹冷泉(又名曹赞卿),大学毕业后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学生宋秉铎(号震寰,后更名宋日昌),早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学生胡恺臣(字乐菁),为阜阳地区教育界知名人士,历任县中和联中主任、校长等职。
  此外,还有学生宋日昌、刘宠光、戴映东、樊德芬、朱葆华等,毕业后均成长为革命高干或知名专家学者。他们如同暗夜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颍州乃至皖北大地,让人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1928年春,依照省教育厅发布的中等教育改造方案,省立六中与省立三师合并,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三中学,并委任周承考先生为三中校长。至此,省立六中宣告结束,前后历时仅10年之久。10年间,除首任校长刘铭经外,尚有邢元伟、吕醒寰、徐淮先后接任省立六中校长之职。
  从民国之初的1917年刘铭经创办安徽省立第六中学,开启阜阳(颍州)与皖北地带高中新学迄今,其间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第三中学、颍州中学、安徽省立第四临时中学、阜阳联合中学、阜阳中学几个不同阶段,直至1952年秋,安徽省教育厅将阜阳中学一分为二,即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和安徽省阜阳第一初级中学,并将阜阳一中(高一中)校址设于阜阳贡院街。1955年秋,迁入今日之人民路74号一中新校区。该校区,从置地至建成,全程均是由罗怀信与李明贞二人经办。
  总之,从1917年刘铭经先生创办安徽省立第六中学,至1952年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正式命名,其间虽几次搬迁、几度易名,但其隶属和建制却一直保持未变,依然一脉相承,且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