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美好阜阳

阜阳慧湖私家园林变城市花园


通讯员 李援朝/文 本报记者 庞诚/摄

  慧湖,古时称“东湖”,位于阜阳老城东护城河外、临泉路北侧,开浚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据清顺治《颍州志》记载,慧湖最早由颍州人王胤利用一片低洼地开挖而成,并修筑别墅群落和观览景点。作为城郊私家园林,湖畔植有修竹芦苇、乡土杂树,汀洲有别墅亭榭等建筑,水上有曲桥石舫和渔艇,水中有荷莲菱芡等水生植物。如今,慧湖与文峰公园隔临泉路相望,成为市中心独具品位的“迷你型”城市公园。

原为私家园林
  慧湖的开挖者王胤,是云南右布政使王之屏之子,家住阜阳南城王家胡同(即王布政街)。其父王之屏,颍州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先任永嘉知县,政绩优异;后晋为户部郎,升建昌知府,历任云南右布政使(从二品,属省级最高长官)等职。阜阳南城的“王布政街”即以其职命名。
  王胤虽然家境富足,但由于慧湖开浚工程浩大,在建造慧湖别墅过程中出现了资金不足问题,只好卖掉城外田产和别处宅院弥补经费。王胤擅长作“五言诗”,慧湖园林建成后,他以慧湖为休闲之地,常约诗朋文友宴咏其间。后来,王胤家境逐渐败落,慧湖园林被一权贵购得。
  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闯王高迎祥农民军所部围攻颍州城,王胤参加城邑保卫战,他善于射箭,负责守御颍州南城西南片区。城池即将陷落时,王胤掩护多人从城墙上用绳子下坠逃生。唯有王胤独自坚守,不愿撤退,最后自缢于城头一株古柏树上。王胤生前著有《慧湖诗钞》《四礼摘录》《枕流寤言》等。旧志记载他的事迹入人物忠节;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胤赐入颍州孔庙“忠义祠”。

名流觞咏胜地
  王胤殉难后,他的女婿刘永萃筹措重金将慧湖赎回,整修慧湖建筑群,植竹种荷,绿化汀渚。刘永萃是明朝末年刘九光的后辈,属于颍州名门望族。刘九光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曾任兵部郎中、山东右参政、广西布政使等职。清康熙十年(1671年),颍州刘永萃同族、颍州诗人刘体仁聘邀苏州文人计东来颍州教育子弟。刘体仁曾闲居慧湖,暇时与文人泛游慧湖,登高吟眺。刘体仁留有诗作《慧湖纵笔》《慧湖闻莺》《慧湖怀贻上》《慧湖闲居怀王阮亭时理扬州》《慧湖闲居怀汪苕文王贻上》。刘体仁之子刘凡作有《慧湖晓起》《游慧湖有感》等诗,诗句“忆昔趋庭暇,东湖杖履随”中的“东湖”即指慧湖。 

湖面缘何萎缩
  清末,慧湖湖面多被淤塞。民国时期,慧湖仍是当时东城墙外的著名园林,面积约100余亩,绿水清波,鱼翔浅底,莲菱茂盛;岸边翠柳修竹,随风摇曳,湖中小岛曲桥相通,凉亭绿洲,美景如画,前来游览观赏的人络绎不绝。我市著名山水画家李伯英先生绘有国画《颍州慧湖》(颍州十八景之一),再现了当时的慧湖胜景和迤逦风光。
  1952年,慧湖北岸建成阜阳首座火力发电厂,供应城市用电,使用湖水循环冷却发电设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慧湖水质尚好,湖中鱼虾甚多。
  后来,慧湖水面逐渐萎缩,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几次黄泛和大水,大水过后造成湖底泥沙淤沉,加上战祸连绵,无人修复,泥沙越积越多,逐渐成为沼泽洼地;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一些工地的建筑垃圾偷偷倾倒在慧湖周边,附近居民建房垫基相继侵占了一部分慧湖水面;三是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和废水,使昔日清波荡漾的历史名湖变成了污水湖,湖里的水生植物和鱼虾鳖蟹几近绝迹。

改建城市景观
  2018年,阜阳市实施慧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项目面积约2.6万平方米,包含休闲绿地、硬质铺装广场、景观照明等工程,使慧湖与东城河水相通,成为有源的活水内湖。如今,慧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已竣工投用,再现了昔日水清岸绿生态美景,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慧湖景区有两个主要出入口:一是东侧入口广场,也称新建社区志愿者活动广场。广场西侧,是一处木质亲水平台。伫立平台向西瞭望,晶莹如镜的湖面,清澈如蓝,时有水鸟掠着湖面翻飞。水之湄种植了莲荷等水生植物。沿南侧园路向西而行,有用淤土堆垒而成的起伏地貌,园路两侧是大片绿植和假山怪石,整个景观布局疏阔,适于在湖边散步骑行。二是西侧入口广场,附近有一座景观桥,从西侧入口广场向北再向东,就是慧湖北岸。这片区域种植了修竹及大量茂密植物,园路为较缓台阶设计,置身其中,曲径通幽,可到达湖边栈道和仿古凉亭,或在栈道上赏景,或在亭子里休憩,都是一种惬意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