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美好阜阳

谭棚张老家一寨四门一祠堂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玲芝/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张”姓是阜阳的大姓,明初大量移民涌入阜阳后,有“七李八王家、九刘十八张”的说法,意即“张”姓人家分支众多。
  在临泉县谭棚镇张老家村,有一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张老家祠堂,2010年列入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谭棚的“张氏”族群从何而来?又开枝散叶到什么地方?现存的祠堂建筑有哪些看点?祭祀活动为何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近日,记者就此做了实地采访。

绿树成荫张老家
  从阜阳市区沿清河路向西,约40分钟车程就到了张老家村(张老家寨)。过去,这里曾有东、西、南、东南4个寨门,开挖寨沟的弃土被修筑成长方形寨墙,拱卫着占地面积近百亩的寨子。
  寨里的杨树高大成荫,加上高低错落的农舍、袅袅飘散的炊烟,如同一幅恬淡的田园画卷,让人感到久违又亲切。现存的张老家祠堂由前殿、腰殿、后殿三座硬山式建筑组成,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两层院子北高南低,从空中俯瞰呈规整的“日”字形。
  祠堂前立着两块文保单位的黑色描金石碑,前殿三开间,中间黑漆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诗书百代宗,孝友一家亲”,寓意张氏家族崇文尚礼、忠孝传家。大门两侧的房间朝北开门,门头上方镶着“怡孙谋”“绳祖武”的砖雕。其中,东侧的“怡孙谋”是宗族议事的地方,战乱时曾作为临时枪药库;西侧的“绳祖武”是家族用来教育惩戒子孙的地方。
  两层院子中间是腰殿,又称二殿或拜殿,也是三间,中间没有隔断,室内正上方挂着“槐市风清”的匾额。与前两排单层建筑不同,祠堂后殿是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三开间、高约9米,建筑在一座台基之上。山墙与屋檐交界处的砖雕轮廓清晰,色彩斑驳,西侧是“状元过桥”,东侧是“过招关”(官员出巡的场面),寓意张氏子孙崇文好学,光耀门楣。

薪火相传六百年
  后殿大门正上方和二层正中分别悬挂“俎豆千秋”“奉先思孝”四字匾额,这里是供奉张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中间一条长案上摆放着“始迁祖考张太公、妣李太君”的灵位,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分列两侧。
  据考证,谭棚张氏原籍山东枣林庄,始迁祖张太公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迁徙颍西七十里泉南润北之地(今张老家寨)。张太公定居张老家后,长子张兴生子张表,张表生子张守文,张守文生四子:长子张珙、次子张琦、三子张玠、四子张珮。此后,四门家族繁衍生息至今。
  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世祖、贡生张表出资兴建了张氏祠堂。随后,祠堂历经数百年,出现部分损坏。清嘉庆八年(1803年),张老家第十四世孙张湘,曾任灵璧县儒学学正和池州教谕,对祠堂进行重修,形成了张老家祠堂现在的规模。
  今年89岁的张世国住在张老家寨,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看守祠堂。他身材高挑,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小帽,热情地与记者握手寒暄。
  “最后一次大修,买的是苏屯大财主李明阳的木料,都过去219年了,大部分梁柱还是好的。”张世国说,现在,以张老家为中心,周边的谭棚镇、高塘镇、杨桥镇及颍州区马寨乡等地,近10万人口都是张氏家族四门的分支。

修旧如旧留古迹
  2006年,张氏族人曾集资修缮祠堂。2010年,张老家祠堂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2012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2018年,文物部门专门拿出90万元修缮祠堂,基本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规模和格局。
  前后院青砖铺地,连接南北三排房屋的院墙整齐划一,处处彰显着明清建筑的特有风韵。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张世国一直住在祠堂里,日夜看守从不倦怠。今年初,因张世国年事已高,不能继续看守祠堂,67岁的张世东接任文物安全管理员。“我住在祠堂南边,每天都来看护,随时接待前来参观的客人。”张世东说。
  祠堂东边的空地,解放前是伙房院,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九月二十八宗族祭祀的时候,族人都在那里吃饭,也是家族待客的地方。“祠堂门口有一口大塘,西边有一眼古井,格局跟南方的祠堂差不多。”张世东说,祠堂东北麦田里还有一世祖原配夫人李太君的墓碑,是光绪十年十四世祖张清选立的,至今保存完好。

宗族祭祀成非遗
  2014年5月,“张家祠堂祭祀活动”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祭祀活动由张氏族人最长者主祭,一门一个领祭,祭祀活动分四场进行,内容包括追思(缅怀先祖,追怀往事)、奋进(奉先思孝,共建家园)、感恩(感恩祖国,感恩先祖)、未来(秉承先祖遗风,亮节昭训后人)四项。
  “祭拜前,4位领祭要盥洗、上香、点纸、敬酒、跪拜,然后带领四门族人祭拜。”今年72岁的张世林住在谭棚镇东张寨村张楼,他是省劳模、连续四届省人大代表,2019年5月成为“张家祠堂祭祀活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说,祭祀过程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宗族成员的同源意识,促进团结。
  2015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对张老家祠堂祭祀仪式进行数字化采录工作,把祭祀仪式永久保存下来。“张老家祠堂是临泉张氏家族的根,600多年间开枝散叶,走得再远,这里都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张世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