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工厂里“长”出名贵食用菌

太和百麓现代农业科技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红托竹荪四季生产,占全国市场四成

本报记者杨燕通讯员史浩然
  产自贵州的名贵食用菌——红托竹荪,出现在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工厂化车间里。实现四季栽培才一年,就包揽了全国40%的市场,这让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建国既自豪又深感不易。
  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被列为世界名贵食用菌之一。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为这一珍贵品种带来了广阔市场;但生产条件苛刻、工业化难度大,又让其存在较大供应缺口。
  小小红托竹荪,在工厂化车间“破土而出”,源于百麓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对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近日,在该公司菌包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忙着将发酵好的小麦秸秆、木屑、竹屑基质装进白色的塑料瓶中。经过4小时、120度的高温杀菌和两次冷却等工序,再经45天养菌培育,一个个红托竹荪菌包,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不仅我们基地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依托企业培育的菌包和推广的技术,红托竹荪已在河南、山东、云南等多省实现了批量生产。”董建国介绍,目前企业生产的菌包及培育的红托竹荪产量,已占据全国40%的市场。
  董建国与红托竹荪结缘,源自2016年2月。彼时,董建国计划返回家乡太和创业,好友王跃霖则拥有丰富的红托竹荪等食用菌种植及销售经验。
  一个有想法,一个熟悉市场。经广泛考察、慎重考量,2018年6月,两人在太和投资成立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将攻关目标瞄准红托竹荪——虽其工厂化生产难度大,但若成功,前景广阔、收益可观,企业也能迅速成长为行业翘楚。
  攻坚克难并不容易。自公司成立以来,董建国先是从贵州招来红托竹荪种植的土专家,又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研团队。经过近两年研发,团队不仅借助智能控温控湿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还在红托竹荪菌株野生驯化中意外发现了丛生菌株。
  “对丛生菌株进行提取、改良后,提升了单位面积生长个数,产量也随之提高了30%。”董建国说,一个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按照四层立体式种植,一年六茬有30多万元的纯收益。眼下,企业在太和建有占地680亩的基地,已实现日产菌包3万个、可满足200多个智能菇房周年化生产。
  尽管技术攻关不易,但是尝到“甜头”的百麓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决定带动更多人“尝鲜”。“红托竹荪效益好,但我们既生产又销售,难以兼顾。”董建国说,若由农户种植,企业提供技术、包销售,则能实现互利共赢。
  去年,该企业在太和县旧县镇、胡总镇、宫集镇、马集镇等地,发展工厂化生产红托竹荪1000余亩,直接帮助2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今年,又相继与颍东、临泉部分乡镇达成合作协议,继续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产量上来了,市场价格依然有保障。近年来,百麓现代农业科技公司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等机构合作,提取出可代替抗生素的竹荪抗菌素和应用到医美领域的竹荪钛,眼下已进入实验阶段。“未来,如果投入生产,红托竹荪的需求将会更大。届时,也会带动更多人增收,更好助力乡村振兴。”董建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