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美好阜阳

刘玉玺的文史不了情


本报记者 尚原野/文 穆可亮/摄

  青春年少下乡插队,参与修筑濉阜铁路;回城后,不遗余力收集党史资料;退休后,加入市老年学会,编辑出版《知青本色》《知青风采》系列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阜阳市老年学会知青分会会长刘玉玺与文史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思。直到今天,他依然为挖掘地方文史奉献着力量。
  
上山下乡修铁路
  1968年10月,读中学的刘玉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到阜阳县赵店公社(今颍东区插花镇)朱楼大队东张庄务农。从小在城里长大,哪会干农活?切红芋片子划破手,割黄豆磨破手,是常有的事。
  73岁的刘玉玺回忆起50多年前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不过,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仅半年多时间,他就学会了犁地、打场、扒红芋、加工粉丝等农活。1970年3月,插花公社李寨大队小吕庄缺记分员,他被调到小吕庄当起了记分员。作为壮劳力,他参加了濉阜铁路建设,负责本庄从插花往阜阳火车站转运钢轨。
  那年夏天高温,运钢轨多在早晚进行,从装到卸,一天两趟。“夜里,挂在板车上的马灯像长龙一样,一眼望不到头。”刘玉玺说,他们壮劳力怕纤绳扯破衣裳,就光着膀子拉车,纤绳在背上勒出一条条血印,也没人叫苦。如今,每次坐火车经过濉阜铁路,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
  
结缘地方党史研究
  在插花插队两年多时间,刘玉玺经常听当地群众讲早期插花党组织和革命先烈的故事。当时,他就打算以后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1970年12月,刘玉玺通过招工进入阜阳地区机床厂,后来调入阜阳卷烟厂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
  退休后,刘玉玺开始着手整理党史资料,第一站来到了当年插队的插花镇。镇里给他腾出一间办公室,协调了一辆电动自行车。5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镇所有自然村,到2015年3月,整理了30多万字资料,汇编成《中共早期插花党组织文史暨英烈忠魂谱》一书,作为红色乡土教材出版。
  此后,刘玉玺把视野投向插花周边的冉庙、口孜、老庙、枣庄、正午,以及相邻的利辛等地,走访英烈亲属和后人,整理出董橙君、吕盘铭、吕文俊、吕文翰等阜阳早期中共党员的革命事迹,2020年5月结集出版《红色征程》一书,成为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收到多方关注。
  
整理知青回忆录
  
2013年10月,为纪念阜阳知青下乡45周年,刘玉玺发起成立了阜阳知青协会,后加入阜阳市老年学会,改称知青分会。2016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决定编撰《阜阳知青口述史料》,作为市政协文史馆党史研究员的刘玉玺毫不犹豫承担起这项工作,如期完成了走访写稿任务。
  “从1968年到1970年,涉及阜阳知青和外地知青约11万余人,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需要整理。”刘玉玺说,从2013年开始,他面向在阜阳插队的知青群体,广泛征集回忆文章,2015年《知青本色》第一卷出版、2018年第二卷出版、2021年第三卷出版。目前,第四卷已基本成书,预计2023年纪念知青下乡55周年前夕出版,总字数约100万字。
  “在上海知青心中,阜阳就是梁晓声笔下那片神奇的土地,就是史铁生笔下的清平湾。”刘玉玺说,全国尊老敬老爱老模范人物张琴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查志华、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教授于建华、阜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吴秀娟等,年轻时都有在阜阳插队的经历,他们的故事至今读来依然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