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综合

一老一小 如何照护心牵挂

——市政协委员关注养老服务、幼儿托育和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政协委员围绕养老服务、幼儿托育、基层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建言献策。本报记者穆可亮 摄


本报记者杨燕徐立成徐风光王雪洁赵名威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手,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书写了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期间,与会委员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围绕养老服务、幼儿托育、基层医疗等百姓天天有感的民生关切,积极建言献策,通过提案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三结合”模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市政协委员李永华说,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已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美好生活的迫切期盼。
  李永华委员说,根据《阜阳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到2030年,全市养老床位需求量约为8万张,目标是每千名老人床位数50张。结合现阶段我市老年人口占比增长趋势以及独生子女看护需求,现有床位数与未来社会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市医养结合发展水平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尚有差距,养老机构医护能力偏弱、专业医养结合服务人员偏少,制约了我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为此,李永华委员建议,应创建“居家养老、社区养生、机构医养”三结合的养生养老产业标准示范社区,把社区住户纳入健康管理范围,形成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康复养老”服务模式,形成医院和社区养老机构之间双向转诊机制;完善土地供应政策,把各类康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发展养老服务;依托高职院校资源,开展养老护理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工作,发展养老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持续提升养老从业人员技能。
  李永华委员建议,积极推动地方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地方养老服务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配置、护理管理体系等内容进行明确分类,制定详细的定性和定量操作指标。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孩”生育政
  策放开,生娃没人带、带娃成本高,成了当前年轻人家庭的主要压力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阜阳市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29.5万人,其中,8.19万人有托育服务需求。目前,全市依法注册登记的托育机构138家,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41家,开设托班的幼儿园31家,完成备案15家,提供托位数3045个,与托育服务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供需严重失衡。
  “只有进一步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能力,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市政协委员郭利建议,应严格按照《阜阳市普惠托育服务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普惠性托育机构,完善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依托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节约新建托育机构经费,精简人员,保障托育质量;由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市妇联牵头,探索开展市直机关职工幼儿托育服务,带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幼儿托育服务,解决职工带娃难题。
  郭利委员建议,鼓励支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阜阳技师学院等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科学合理开设课程,加快培养托育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把托育机构产业所需的保育员、育婴员等人员培训,纳入补贴性培训目录,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此外,应强化监督举措,依托应急、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部门,构建托育服务体系监管网络,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联合式”督查,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执法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前几年,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为农民朋友提供了慢性病筛查防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防治工作中,他们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市政协委员应鹏飞说,他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仍存在基层医务工作者数量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应鹏飞委员认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所在乡镇卫生院编制,把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村卫生室,既提高村医队伍素质,又防止人才断档;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力度,每年每位村医至少抽出1个月时间到医共体牵头单位参加脱产学习,学习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基层需求的特点,由卫健部门牵头,组织对口支援医院医生送教上门,不断丰富基层医务人员专业知识,提高诊疗水平;鼓励村医使用“4+7”药品,减少慢性病患者往返牵头单位开具慢性疾病药物的费用,在家门口解决农村患者用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