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园区经济

园区经济 活力迸发


安徽开乐专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鸟瞰图。本报记者 郭海洋 摄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周广通

  5月的阜阳经开区,已升腾起夏日的温度。安徽中安通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生产比天气还“热”,数控机床和加工机械繁忙运转,一套套“阜阳造”高铁刹车片正从这里下线。
  今年3月,位于阜阳经开区的安徽(台州)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预计招引不少于40家智能制造企业入驻,建成投产后年产值不低于30亿元。
  中安通轨道交通科技是基地第一家入驻企业,正在这里擦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火花。
  大项目落子的背后,是园区产业的大发展。从1992年“白手起家”于传统农业大市,到2020年实现经营销售收入458.08亿元、税收28.35亿元、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亿元,“年轻”的阜阳经开区诠释着全市开发园区建设发展的日新月异。
  开发园区被称为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对全面小康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圆梦小康的征程中,阜阳坚持在招商引资、转型升级、搭建平台、政策帮扶、完善配套等方面下功夫,聚力推动开发园区从小到大,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如今的阜阳,已拥有11个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省级经济开发园区,逐步形成了界首高新区循环经济、阜阳经济开发区专用车与机械装备制造、阜合现代产业园区汽车制造和光电新材料、颍州经济开发区磁性新材料、颍泉经济开发区智能装备制造、颍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太和经济开发区现代医药、颍上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阜南经济开发区柳木文化、临泉经济开发区机械电子等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产城融合的最重要载体。
  以“收废品”起家的界首高新区,已在全国范围内打响节能环保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金字招牌”,2020年经营销售收入达到720.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超过260家,近期有望正式成为高新区“国家队”的一员。
  2006年才获准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太和经开区,目前已拥有医药企业598家,其中规上企业91家,医药生产、新药研发和医药物流“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在这里加速构建。
  同样“年轻”的阜南经开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柳木文化三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仅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就超过255亿元。
  ……一组数据凸显着阜阳开发园区建设发展的显著成果:
  2005年,全市开发园区经营( 销售)收入为74.16亿元,2020年,这一指标已跃升至3759亿元;2005年,全市开发园区财政收入和税收总额分别为3.29亿元、1.81亿元,2020年已攀升至177.5亿元、112.6亿元。
  近年来的发展更有底气:2016年,全市开发园区入园企业共6153家,2019年企业数量已然翻番,达到12396家;2016年,全市开发园区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分别为34.24万人、122.32亿元,3年后,在从业人员数量基本不变的同时,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到150.70亿元。
  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保持突飞猛进的同时,全市开发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功能也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基本达到“七通一平”或“九通一平”,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企业服务等公用工程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园区内的医院、学校、城市综合体、交通出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持续优化。
  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开局扬帆,一位来阜寻求投资的客商,在考察园区后感慨:阜阳的园区,不仅仅是工业园区,更是一个个产城一体化的新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