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记忆阜阳

千年古村


通讯员 文涛 文/摄

  李凤湾,临泉县杨桥镇的一个普通村庄。唐朝时,这里就被文献记载;捻清之战时,村里建有寨门、炮台和吊桥;大革命时期,阜阳早期中共党员周传业、周传鼎家的祖田就在村里;抗战期间,村里曾办过作坊和中学,积极支持抗战;新时代,村里建了临泉高铁站,结束了临泉县不通铁路的历史……泉河南岸的这座小村庄,写满了传唱千古的历史故事。

村名来历
  李凤湾村紧邻泉河,属于典型的“牛轭湖”地貌,从东向西,古沟、凤凰沟、斗沟和延河依次汇入泉河,由于河道曲折,沟塘之间凸显处形成一对似头东尾西、羽嘉生飞的凤凰。古时,河湾里有李家渡口,当地人称李凤湾。据唐代《处士丁府君墓志铭》记载:咸通三年(863年)二月,原洪州分宁县令丁铣在李凤湾病逝,葬于村林东地。这段记载说明,最晚在唐代,李凤湾就是一个村庄了。
  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古时天上飞来金凤和银凤,常在泉河(古汝水)右岸古沟、凤凰沟和斗沟上空飞翔嬉闹,结果把王母娘娘蟠桃桌绊倒,蟠桃掉进汝水大河滩。两只凤凰违反天规,被贬下凡。金凤下凡的地方称凤凰沟,银凤下凡的地方称古沟,从费子街到阎庙入泉河是金凤和银凤嬉闹出事的地方,称斗沟,又称计沟。古沟口右岸旧有“龟凤寺”。凤凰沟右岸高地称马台。斗沟口左岸称“鼋凤台”。斗沟口之右是“老坣窝”,对面原是延河与泉河交汇形成的大河滩,开挖界南河后形成了今天的桃花岛。凤凰,象征祥瑞。当地先民相信,凤凰曾落于此,必为宝地,故名李凤湾。
  颍州到沈丘集(今临泉县城)古官道经凤凰沟和古沟,沟上分别建有李凤古桥和凤凰古桥。从杨桥镇费子街经李凤湾村一条小路向西八里,就是八里庄。至今仍有一段乡村土路,少有人迹。很难想象,这条土路就是通往颍州府城的古驿道。由于后来开辟阜临路,古道早已废弃。芳草侵古道,荒芜径羊肠,土路面夹杂着的砂礓和碎砖块,尽显岁月沧桑。黄金水道
  李凤湾北边是泉河,东面是延河,泉河和延河自古为黄金水道,是当年盐运、粮运的要道。从隋唐时期到清道光年间,泉河被称为颍河。唐宋金元时期,颍润汝延等河漕运上通汴京,下达淮泗。江淮与江南地区的粮食、财赋通过漕运源源不断西运帝都。唐“安史之乱”后,维系长安帝都生命线的“汴水粮道”,因叛军或藩镇势力控制而断航,淮颍水运则成为唐王朝“南粮北运”的主干线。

红色记忆
  旧有“颍州八大家,数过周家数宁家”的说法。鼎盛时期,阜阳大隅首到四方井一带半条街都属于周家。阜阳城周家源于土坡集南八门周氏,清乾隆年间御赐世袭铁门槛。清光绪年间,周老品(周品金)为阜城周家当家总管,周老品原配倪氏无嗣,又娶妻室二房,生育3子。其最为钟爱王夫人和幼子周卓儒,周卓儒说话幽默,谦和大度。
  周老品兄长早殁,遗子雁臣由其供养,清末考入拔贡。周雁臣次子周传鼎,字延祚;三子周传业,字励趋。兄弟俩志趣相投,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捐躯,史称“二周”兄弟。“二周”和小叔周卓儒年龄相近,从小一起玩耍长大。周家在李凤湾有2400亩祖田,每年麦忙季,三人便一行到李凤湾帮收运小麦。周老品年迈后,周卓儒成为周家总当家。1924年,周传鼎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周传业考入上海大学。1925年夏,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周传鼎、周传业兄弟二人,8月返回阜阳度假,和张子珍接上关系,发起成立了阜阳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阜阳小组。1926年腊月,周氏兄弟回李凤湾参加三祖母周王氏(周卓儒生母)的葬礼,阜阳县周、宁、王、程、邢、倪、吕、潘八大家都来人送行。1926年12月,周传业联络李光宇、吕浩汝、董橙君、张蕴华、乔锦卿等,成立了中共阜阳临时支部,机关设在大隅首周家宅院。时值国共合作时期。2017年4月,国民党阜阳临时县党部成立,周传业、周传鼎、张蕴华等5人为县党部委员,周传业兼宣传部长。“二周”利用合法身份,进行公开活动,经常带革命青年往来于赴杨桥、长官店(张蕴华、郭铸九家)、吕寨(妻子吕世兰、同学吕鼎才家)开展农运工作,宣传革命主张,一时阜西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热火朝天。“二周”常住李凤湾周家庄园,和周卓儒一起开仓放粮,建立李凤湾农民武装协会。在习武教头于少龙带领下,周家佃户在寨西习武场训练,名为防匪,实备策应阜阳起义。
  阜阳“四九”起义当夜,“二周”被家人监视起来,次日拂晓隐藏到李凤湾寨东北周家祠堂。“二周”在周家祠堂先后潜藏数月。为防牵连周氏家人,“住持”道士张教文为其掩护,发现有可疑人近寨,立刻转移。期间,周传业不知吕鼎才、董橙君、郭铸九等已逃往上海,曾去吕寨找吕鼎才,其兄吕次山(北大毕业)在家。周传业便从吕家“萃英书屋”借去英文本《资本论》《联共党史》《国家与革命》中文版《社会主义史》《近世史》等20余册红色书籍,带到周家祠堂静心研究,筹备恢复党组织。1929年初,周传业去太和舅父家教书,周传鼎回阜阳,因书信失密,同一天分别在太和和阜阳被捕,红色书籍被查抄。1929年10月19日,周氏兄弟在安庆英勇就义。

抗战往事
  阜城周家当家总管周卓儒娶名门宁坤芬为妻,有一子周传庆,一女周传喜。1938年5月,日军轰炸阜阳城,大隅首西周宁两家宅院遭到轰炸,死伤数人。周卓儒带着周氏族人,扶老携幼到李凤湾避难,宁氏族人到老湾寨避难。当时,临泉县第二区(驻杨桥)11个大联保农抗会、青抗会、商抗会、抗会、妇抗会相继建立。周传鼎之妻王淑懿和周传业之妻吕世兰,与宁坤芬一起主持第二区妇抗会,三位女士常到临泉东关广场、杨桥和长官店街头教唱救亡歌曲并演讲。
  周卓儒夫妻倡导实业救国。李凤湾因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加上周家雄厚资产作后盾,手工作坊迅速扩大。织布、竹木、织网、醋坊、酒坊、磨粉、油坊、酱菜、豆腐坊一应俱全。抗战期间的李凤湾,妇女的机杼声和男人的敲击声比屋相闻。这些作坊除保障本寨基本需求外,还源源不断为苏鲁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部(驻临泉)驻军提供物品。以李凤湾为代表的边区大后方手工作坊迅速发展起来,为中原腹地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
  周卓儒夫妻还倡导“教育救国”。民国三十年,私立力行中学在阜阳田家祠堂创办。次年夏,周卓儒和王慎修等捐法币23万元,将私力力行中学迁到杨桥集西北角老醋店,租张姓一宅三院20间旧房加以修理,并增建3个教室。学生多来自于阜阳,周卓儒兼力行中学的校长,以李凤湾周家720亩地作为学田向省备案。1944年春,省政府正式批准私立力行中学办学资格。宁坤芬(中共地下党员)从立煌(金寨)回到李凤湾后,曾任国民党临泉县党部委员兼二区(杨桥)党部书记,她在力行中学兼职任教,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发愤读书”的思想。她和王淑懿、吕世兰指导力行中学剧社演出话剧《团结战斗》《十字街头的呼声》等。虽然学校食宿条件极为艰苦恶劣,但大部分学生爱国热情洋溢,升学率较高,毕业后大部分回到阜阳工作。抗战胜利时,力行中学共有6个班,学生384人。1948年,力行中学校改为杨桥区中心完小。

古寨庄园
  清咸丰年间,捻清之战在颍西多点进行。咸丰皇帝下达坚壁清野谕令。周家组织李凤湾佃户修筑寨沟,仅南侧留一寨门,上建有吊桥,筑有门楼和炮台。周家庄园工程持续百年,共建有房屋253间,围绕主院有28个小四合院,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房舍疏密有致。主院房屋高大,为前伸檐回廊式建筑,青石覆盆莲花纹柱础,单檐硬山顶,五脊二坡式,屋脊上饰有鸟兽,滴水瓦装饰多为莲花纹和福字装饰。院内砖雕、木雕、石雕技法精湛,青石门鼓、扇面砖雕、莲花边通景窗口点缀得体古雅。室内方砖铺地,重梁起架,梁枋雕刻精美,立柱、柱础面、梁枋均用北方样式。周家庄园集村寨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为一体,如今布满了原生态本土杂树,一草一木记录着当地人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