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记忆阜阳

阜阳战胜“75·8”特大洪水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罗会芳

  1975年8月5日至8日,河南省驻马店、许昌、南阳、周口等地普降特大暴雨,3天总降雨量1605毫米,山洪暴发造成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50多座中小型水库在数小时内崩塌,地处颍河、泉河下游的阜阳、临泉、阜南、界首、颍上、太和等县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在20多天的抗洪抢险过程中,阜阳地区动员组织了100多万民工上堤抢险,保住了淮河大堤、津浦铁路,把洪水淹没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取得了“75·8”抗洪斗争胜利,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55亿方洪水过境
  1975年8月,豫南连降暴雨,驻马店地区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相继溃决。洪水冲毁京汉铁路,从沈丘境内漫入泉河,造成临泉泉河右堤、阜阳县泉河左堤溃决,31个人民公社、278个生产大队被淹没,阜阳、临泉、阜南、界首、颍上、太和等县都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
  “当时,台风首先在浙江登陆,然后转移到江西、湖北,最后竟然在河南境内形成低涡气旋,走不掉了。”据时任阜阳气象局业务科科长李长富回忆,受台风影响,阜阳地区下了三天雷阵雨,但雨量不大,并不足以引起洪涝灾害。谁都没想到的是,这次台风最终给阜阳地区带来一次严峻考验。
  1975年8月9日,遭遇特大洪灾的驻马店地区党委向党中央发出特急电报:300多万人被洪水包围,困在房顶、树上已有两三天,情况万分危急。中央军委命令7大军区紧急出动,在数万人的共同努力下,洪灾得以控制。但是,驻马店地区还泡在57亿立方米的洪水中。
  8月10日,洪河班台段决口;8月12日,阜南方集炸坝行洪;8月14日10时,豫皖两省之间的阻水工程——班台闸被炸开,下泄了55.13亿立方米的洪水,没有遭灾的安徽省阜阳地区6个县150万人承担了巨大牺牲。
  
200多万群众受困
  在很多阜阳人的记忆中,对1975年8月的那场特大洪水至今记忆犹新,全地区300多万亩农田受灾、200多万群众受困,在阜阳抗洪史上前所未有。
  洪水从颍河、洪河、泉河顺流直下,阜阳、临泉、阜南、界首、颍上、太和等县都处于洪水严重威胁之中。8月14日,临泉城被淹,阜阳颍河闸最高水位32.52米,流量3120秒/立方米,王家坝水位28.71米。8月15日,王家坝奉命开闸蓄洪。
  当时,阜南县大部分地区被淹,太和县、界首市(当时为县)南部被淹,颍东区、颍泉区部分被淹,阜临公路以北全被冲毁,颍河、泉河全线逼近保证水位,直接威胁阜阳城关安全。
  党政领导坐镇一线
  为确保取得抗洪救灾全面胜利,安徽省委副书记王光宇及地委书记张祚荫等党政领导坐镇抗洪一线,各地广泛动员组织民工上堤抢险。
  时任阜阳地委书记张祚荫在《历史的回顾——忆1975年8月阜阳地区抗洪抢险斗争》一文中,对阜阳地区抗击这次洪水有详细记述:泉河左右干堤相继破口后,洪水从泉河上游漫地而来,阜阳地区、阜阳县及公社的负责同志,立即赶往泉左棋子沟、幸福渠等防线,带领民工筑坝堵口。尽管如此,泉左坎河溜险段还是先后出现了5次塌方险情,大堤危险万分。
  “我坐在一条小船上,拿着喇叭宣传,传达上级号召,提醒安全注意事项,动员大家支援抗洪抢险。”年过八旬的坎河溜老支书张允修说起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干部带头干,群众觉悟高。抢险紧急时刻,当时的阜阳县委书记梁武成、宁老庄公社书记房富盛和部队战士、地方民兵一起跳入河中,手拉手筑起人墙,阻挡波浪冲击,和大家一起打坝子。
  当时,坎河溜的老百姓拆掉自家门板,送来了草席、炒面、大馍、稀饭等很多东西,全力支援抗洪一线。经过三天三夜连续奋战,广大干群总算堵住了漏洞,修复了塌方,守住了坎河溜泉河大堤,洪水最终没能涌进阜阳城。
  
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据统计,阜阳地区组织100多万民工、中国人民解放军派来8个营2个独立团支援阜阳抗洪抢险,民航派飞机飞行142架次,空投救灾物资和食物7.21吨。
  在为期20多天的抗洪抢险中,军民共做土方1263万立方米,把颍河、泉河大堤普遍加高1米,平地设了十多道防线,保住了淮河大堤,保住了津浦铁路,确保洪水及时归槽,把洪水淹没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被洪水围困几十天的200多万群众得以解救,赢得了“75·8”抗洪斗争巨大胜利,为保护全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洪水退去后,阜阳地区除发放大批粮油、煤炭等赈灾物资外,还发放大批砖瓦等建筑材料,支持受灾群众重建家园。9月26日,阜阳地区召开大会,表彰了232个抗洪先进单位和612个抗洪先进个人。
  洪水给阜阳地区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灾难和经济损失。为了防御洪涝灾害,根据国家和省委的部署,全区开展了复堤和堤防建设,加固了淮河、颍河、泉河、洪河、润河等多处堤防,对多条河道进行了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