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颍上农民喝上放心水

本报记者 潘金铭 实习生 张琳涵 通讯员 武万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颍上县高度重视,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151.51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不畏艰难勇担当
  一口压水井,吭哧吭哧压半天,累得脸红呼吸喘……过去几十年里,靠着一口井压水吃的日子,谢桥镇56岁的村民米春景至今记忆犹新。“费劲不说,压出来的水有时还浑浊,有沙子,不好喝。”
  不仅是米春景,压水吃的场景,曾经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居民多以饮用压井水、浅层地下水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农村水质也受到影响。2004年,国家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村浅层地下水进行摸排,经过抽检,发现浅层地下水水质已发生变化,大部分水源已不适合居民饮用,在此基础上发起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自2005年起,颍上县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安全饮水之战,不可谓不难:农村地区集中存在供水率低、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部分地区工程建设标准低,水源保护工作薄弱……
  “水的问题,切切实实关系到民生福祉。”谈起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颍上县水利局有关负责人感叹说,“连群众吃水问题都解决不好,群众怎么过舒心日子?我们还谈什么履职尽责?”

农饮工程见实效
  拧开水龙头,“哗”的一声,干净的自来水瞬间而出。米春景一边清洗蔬菜,一边开心地说:“还是自来水方便,好喝不说,就连我多年的肾结石都没再复发了,你瞅这水多透亮。”
  在米春景家后面不远,就是谢桥镇中心水厂。白色的两层小楼整洁大方,厂内设备崭新,水箱锃亮。据介绍,谢桥镇中心水厂2013年建成,覆盖镇上张庄、郑庄、姜庄3个村,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样的改变,不止发生在谢桥镇。自2005年起,颍上县制定三个“五年计划”,首先在单村规模建设小型供水厂,后又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优水优用”原则,逐步推行新建、改扩建规模水厂、智能化水厂。
  为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颍上县农饮办每10天组织召开一次工程调度会,并在项目建设初期、中期和后期先后组织3次现场观摩考评,通过现场检查评比,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工程建设进度,提升工程质量。在工程验收时,严格执行《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办法》。
  此外,颍上县水利局还从受益村中临时选聘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水厂建设监督员,全程参与水厂建设,对管网及入户工程施工进行监督。
  目前,全县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81处,其中农饮水厂66处,庄台水厂15处,累计投资8.49亿元,解决了全县151.51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97.56%。达到了集中连片贫困户用上自来水,分散贫困户用上安全水,实现了供水管网全覆盖的目标。

多措并举保长远
  饮水安全工程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使之长久发挥效益。
  走进江口镇中心水厂,6个硕大的除铁锰设备映入眼帘,消毒间、清水池等设备一应俱全——水厂规模虽小,高标准却体现在各个方面。可贵之处在于,自从这座规模水厂建成后,就配备了化验室,每天定时对全镇的自来水进行化验和检查。
  “色度、浑浊度、二氧化氯添加情况,大肠杆菌、菌群总数等情况,我们都要检查。”江口镇中心水厂厂长李涛说,这几年的水质检测结果“强太多了”,都符合国家关于饮水指标的规定,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
  为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避免“重建轻管”现象,颍上县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对全县已建农饮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水厂建设之初,颍上县水利局与颍上县生态环境局积极对接,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水源地GPS经纬度定位及基础信息入网等前期工作。目前,县域81处农村水厂均已划定水源保护区,并对水源地安装隔离设施,设置水源地保护标识、标牌,从源头上保护供水安全。
  实行规模水厂日检、县农饮水质检测中心月检、县疾控中心季检的“三级检测”制度,动态了解水质变化,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证供水安全。
  此外,水厂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先后制定了水质检验消毒制度、供水设施管理制度、供水安全管理制度等,定期组织培训。同时,张贴便民服务卡,公布抢修电话,组建农饮抢修队伍,配备抢修车辆,落实维修人员,购置抢修工具,打造一支机动灵活、业务素质过硬的抢修队伍,有效应对各类农饮设施事故及突发事件。
  攻坚克难,民生安乐。颍上水利人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发准力、发足力,啃最硬的骨头,迈最难的坎儿,办好农村饮水安全这项“为人民谋幸福”的头等大事,让更足量、更清澈、更安全的净水流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