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深读

走进两湾 感受湿地原生态

  仲夏时节,界首两湾。从阜阳赶到这里不过50分钟车程。上了泉河左岸大堤,两侧是随风轻拂的芦竹芦苇,如一望无际的绿色长廊,伴记者一路前行。
  “你们到了没有?”代桥镇镇长许成标打来电话。“在坝子上呢。”记者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应答,“我们开车往东走,感觉就像在芦苇荡行船一样,都五六公里了,咋走不到头呢?”
  “你们从公园西头上的坝子,一直往前开就到了。”许成标说,“我在公园东入口等着呢。”
  上午9点,阳光正好。在两湾湿地公园东入口浓密的树荫下,许成标和几位年轻人热情地迎了上来。
  “两湾湿地,2020年12月25日国家林草局下文通过验收的。”许成标指着一面宣传栏说,“现在,正式名称是安徽界首两湾国家湿地公园,属典型的河流型湿地,特点是原生态、开发度低,湿地生态保持着多年以前的模样。”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王雨 肖少华/文 本报记者 庞诚/摄

  湿地:多年保持原生态
  “走,先坐车,再坐船,我带你们转一圈。”许成标说,“两湾湿地沿泉河代桥段分布,湿地河流总长13.6公里,包括泉河主河道、老泉河马湾段、季湾段,咱们慢慢看吧。”
  在公园西端扎扒集渡口,记者一行登上汽艇,沿泉河顺流而下。
  蓝天白云,绿满两岸。小船就像在一幅巨大的水墨画中行驶。河水清澈,鱼逐浪花,野鸭三五成群,见人就一猛子扎入水中;变换的风景中,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栖息在高大的枫杨林中,如万绿丛中一点白,人间仙境一般……
  “所谓‘两湾’,就是南季湾、马湾、泉河,两湾一河,简称‘两湾’。”许成标指着岸边掠过的大片湿地和树林说,“两湾湿地,主要由泉河河道、马湾、南季湾、九龙口和蒋杨沟五部分低洼地、滩涂地和沟渠组成,面积504.34公顷,700多个足球场大小,湿地率63.41%。湿地环境多年来保持原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
  两湾湿地,水草丰美。统计资料显示,这里现有野生动物51科109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省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湿地水生植物资源丰富,共40科86属95种,其中,国家II级重点野生植物2种。

  保护:坚持生态优先
  记者曾多次来过两湾湿地。此次到访,发现泉河左堤上新修了约6.8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路,公园入口处立了一座横卧景观石,休闲区建了旅游公厕,路上多了一些指示牌和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栏。除此之外,自然环境方面似乎没有太大变化。
  “从2013年列入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在一片沟河交错的地方,许成标领着记者一起上岸,他指着一片滩涂地说,这里是九龙口,孔沟、燕沟、褚王沟等汇集于此,形似九龙治水,是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功能区。
  “过去,这里属于耕地,地势低洼,收成没保障。我们退耕还湿,种植了芦竹、蒲苇、香蒲、水葱、芦苇、荷花等喜水花草,还种了1000多株水杉、枫杨、垂柳等水生树种。你看,现在环境多漂亮。”
  记者看到,九龙口位于泉河大堤北侧,这里沟河纵横,滩涂遍地,雨燕低飞,植被茂密,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水汽、芦苇、水草、腐叶和鸟粪混杂在一起的味道,除了风声蛙声外,旷野里十分安静。
  “保护湿地生态,界首市和代桥镇做了不少工作。不过,这些都变成整体环境一部分了。你们今天来,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许成标介绍说,2013年省级湿地公园试点开建以来,当地出台了禁止养殖、捕捞等多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尽力保障湿地自然生态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8年来,两湾湿地退耕还湿3600多亩,恢复种植乔木、灌木、草本及挺水、浮叶植被5.5719万平方米,栽植芦苇芦竹100多亩;取缔网箱养鱼233个,关停小型养殖场5座,改厕1900个,取缔沿线堆场5处。其间,相继实施了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推广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致力于保障两湾湿地生态环境和水质质量。
  此外,还成立了湿地公园管委会,监督执行湿地保护区内禁止捕鱼捕鸟各项规定。湿地保护区实行分片网格化巡护,10名巡护队员常态化巡查,覆盖湿地公园范围内3个村10个自然村。

  开发:兼顾改善民生
  记者注意到,代桥镇和两湾湿地所在的扎扒集村、张老庄村和刘寨村的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并不发达。湿地公园开发后,由于养殖种植、捕鱼采砂等受到限制,当地村民似乎并没有从中得到明显实惠。
  “我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许成标说,两湾湿地的开发,并不以旅游业为主,其发展定位是构建泉河生态安全廊道,打造皖北河流湿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样板区。“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这些年一直坚守生态优先、低度开发原则,并兼顾改善当地民生。”
  据了解,两湾湿地公园主要在泉河马湾与南季湾基础上建设而成。新中国成立前,因泉河河道曲折回转,加上两湾一带地势平坦,不利于泄洪、航运和居民出行。1956年,当地政府在泉河马湾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1985年,在泉河季湾段实施裁弯取直工程。由此,形成了马湾、南季湾两座孤岛。
  “这么多年来,当地百姓为湿地公园建设作出了贡献,党委政府一直牵挂于心,努力改善两湾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许成标说,以南季湾道路建设为例,过去这里只有一条2005年修建的水泥路,宽度3米,其他多是砂礓路。去年,利用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新建了4条水泥路,全长758米,今年1月竣工。今年,还从泉河下穿管道,为南季湾接通了自来水;协调电信公司架设了跨越泉河的宽带,方便居民上网看电视、刷手机。

  孤岛:还是原来的模样
  “咱们到南季湾看看。”临近中午,许成标和记者登上渡船,“这个庄民风淳朴,以老年人居多,生活状态保留着三四十年前的模样。”
  南季湾,位于两湾湿地东南角,现有130户、500多口人。这个人杰地灵的小村庄,走出了39名大学生。
  记者看到,南季湾的民居有些老旧,以平房和两层小楼为主,没有其他地方的农民住房鲜亮洋气。
  “到李美灵家看看吧,她家小孙子在安庆上大学。”村干部刘应芝说,“她今年76岁了,现在一个人生活。”
  李美灵的农家小院位于村庄北头,三间平房,红砖墁地,收拾得干干净净。堂屋东墙上贴满了学生奖状,足有27张。
  “这都是俺孙得的。”李美灵自豪地说,“他去年考上大学,俺庄第一名。这几天放暑假,还要回来跟我住几天呢。”
  李美灵是颍泉区闻集镇人,从满头青丝的新娘到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在南季湾生活了56年,现在住的是二儿子的家,建于1992年,房顶椽子上还是芦苇扎成的篱笆。
  十多年前,二儿子在阜阳买房,她却故土难离,一直没有进城,老伴去世后更是如此。
  “你咋不愿搬走呢?”记者问。“南季湾四面环水,环境好,我在这儿住惯了。”
  李美灵说,除赶集不方便外,啥都好,家里还有两三亩地,吃面吃菜,地里种的都有。“生活上不花啥钱,平时还有邻居叙叙话,这辈子,哪儿都不去了,就在这生活了。”
  许成标告诉记者,按照两湾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南季湾属于合理利用区,拟建设湿地生态旅游、互动体验等项目。“鉴于当地居民故土难离、不愿迁居的现实,政府决定尊重民意,顺其自然,暂不实施有关项目建设。”
  “你们中午都别走了,在俺家吃饭。”临别时,李美灵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行在家吃饭。
  “不走了,你拿啥招待阜阳客人?”刘应芝开玩笑说,“俺大婶,你就别客气了。”
  “拿啥,擀点面条,打几个荷包蛋,再炒个粉丝豆芽,我还招待不起吗?”李美灵提高了嗓门,和刘应芝“抬起杠”来……
  你来我往,笑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