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教育·专题

农村饮水达标“再提标” 颍泉城乡共饮“放心水”

  通讯员 王燕红

  碱性大,味道差,水质不过关……对于常年生活在皖北乡村的居民来说,饮水安全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
  为了实现城乡同质饮水,颍泉区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过并网改扩建等方式,共投入资金4亿元,建设规模水厂24处,至2017年颍泉区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供水范围涉及全区8个镇办园区,105个村,60.46万农村群众从中受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滴水里见真情。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如今,变化在颍泉大地悄然发生。

  突出三权管理工作更省心

  轻轻拧开水龙头,甘甜的自来水喷涌而出。在颍泉区宁老庄镇虹桥村,吃水再也不是难事。2017年1月,颍泉居民杜晓龙通过经营权竞拍的方式取得了虹桥水厂的经营权。为了把水厂经营好,他聘请了专职的水质化验员、水厂看管员等,时刻保障着群众用水。
  水厂经营权公开竞拍,使得市场竞拍参与者明显增多,倒逼着经营者不得不提高服务质量。“没有搞活经营权之前,不少地方的水厂确确实实存在建后管养难。”颍泉区水利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政府花了很大的资金建好了水厂,但却因为管养、经营不专业等问题,导致供水保证率低,群众也不满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颍泉区创新思路做法,通过经营权公开竞拍,让全区24处水厂全部市场化运营,打通了饮水工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具有颍泉特色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之路。
  首先明晰所有权。根据《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按照供水工程“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确由颍泉区水利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心为所有权管理单位。
  其次规范管理权。建立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多龙管水到一龙管水的管护新机制。该区出台了《颍泉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由区供水公司对全区水厂进行集中管理,现有规模以上水厂通过管理权变更由区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对规模以下水厂通过改扩建、合并等方式逐步过渡到由区供水公司统一管理。
  最后,搞活经营权。针对规模以上水厂,在保持所有权、管理权不变的原则下,对水厂经营权进行公开竞拍,择优选择承包人。承包人取得经营权后,按照市场规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经营方式全面搞活。
  理顺了思路和机制,事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顺畅。近年来,颍泉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直得到省、市级的充分肯定,连续八年在全市农饮工程综合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在2017年安徽省农饮工程绩效评价中更是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抓住三个关键群众更放心

  多年来,农村老百姓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如何让一直免费喝水的农村百姓接受交水费的转变?这又是一道考验。
  “其实,想让农村老百姓花钱买自来水吃,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就在于要保证自来水的水质。”颍泉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农村老百姓做梦都期盼着能够喝上“放心水”“干净水”,告别“碱性水”“污染水”,老百姓花钱也乐意,“但关键是要保证水质。”
  紧抓水质这个关键指标,颍泉区实行四级水质检测体系:水厂日常检测和区水质检测中心每月1次定期检测;区水利局每年定期2次将所有水厂水样送至有资质的检测单位,主要检测指标37项;区卫健部门每季度对水厂进行抽检。近年来的水质达标率均达到了98%。优良的水质,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对于饮水愈感安全。
  既要保证质量,更要保证效率。“会不会经常停水?”“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及时供水。”老百姓心里有疑问,心里有期盼。
  汩汩清水润民生,一点一滴都是情。紧扣及时这个关键任务。颍泉区在保证日常及时供水的基础上,加强春节、夏季等重点时段的供水,保证群众生活不受影响。
  各水厂每天落实专人对水厂供水现状、机泵运转、消毒设备和除氟设备运行、管网跑漏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区水利部门定期每年为各水厂管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加强督查水厂运行记录和日常水质检测记录等工作。同时,要求每个水厂成立一个应急抢修队,保证一般问题能及时处理,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如有突发情况,以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水,确保抢修快速、高效。
  紧盯高效这个关键目标。颍泉区还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总目标要求,坚持“七个统一”,即服装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统一、检测统一、信息统一、培训统一、维修统一,进一步提升了建后管养水平。
  千方百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仅实现了颍泉儿女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转变,也为颍泉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饮水安全保障。近年来,颍泉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群众缴费率接近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