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教育·专题

扎根基层教育坚守育人初心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王子付

  十年的青春奉献在基层讲台,艰苦环境不改从教初心,将活力和爱心带给乡村学生,她就是“最美教师”周倩倩。

  来到基层当教师

  2011年9月,周倩倩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从临泉老家辗转来到颍东区新乌江镇倪湾小学。“刚到学校时,那天刚下过雨,走进校园,我的鞋子和裤腿沾满泥巴。”周倩倩清楚地记得,学校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上世纪的泥瓦房,桌子板凳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老校长倪文贺介绍说,“这里的老师年龄偏大,没有专职英语教师。英语是学校最大的短板。我们多次申请,可因离城远、交通不便、学校条件简陋,一直没有年轻英语老师愿意来教学。学生太需要一个专业的英语老师。”在恳切的眼光中,周倩倩读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周倩倩回忆,刚到学校的时候,因为学校没有多余的房间当宿舍,她晚上休息借宿在同事的家。学校距离集镇又远,她没有交通工具,周边没有小吃铺,学校也没有厨房,她便买来一箱泡面充饥。一个月下来,人瘦了10斤,脸上也长了很多痘。“我清晰的记得,母亲第一次看到我瘦成这个样子,心疼得掉眼泪的样子。”
  后来,学校收拾出来一间空余教室作为宿舍。周倩倩自己做一日三餐,有时也会邀请学生来吃饭。那时,周倩倩是学校里唯一的年轻英语教师,也是唯一一个住在学校里的老师。这样的独住生活,周倩倩持续了三四年。
  曾经,周倩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没有独立生活过。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后,周倩倩学会了买菜、学会了做饭,学会了让孤单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潜心教书真情育人

  留住周倩倩的,是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渴望的眼神。倪湾小学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学生们有些羞涩、胆怯。第一堂英语课,周倩倩使出浑身解数,孩子们就是不开口说英语。
  “这些留守的孩子们,父母大都在外地,他们要么十分调皮,要么不敢说话,我就想办法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们学会守规矩的同时,还鼓励他们多说话、多表达,努力让这里的每一位孩子心中充满阳光。”周倩倩说。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周倩倩就坚定了一个信念: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要用上课的质量为孩子们铺设高质量未来桥梁。结合现实学情,周倩倩反复研究教材、探索方法,从发音口型的校对到语境的创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克服障碍,成绩一天一个样。
  任教以来,周倩倩先后被选派到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学习、研修,从英语绘本教学的价值到班级管理,她边学边思边实践。将心得体会,最新的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里。周倩倩获得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奖,被评为阜阳市“师德标兵”。
  2014年9月,周倩倩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听学生说班里有两名女生身上有异味,大家都不愿意跟她们玩。她观察发现,这两名女生声音很小、眼神躲闪。当天中午,周倩倩便去家访。原来,一名女生的母亲因难产去世,另一名女生的母亲精神不正常,孩子缺少疼爱,更没人照顾。从那以后,每天早上到校,周倩倩第一件事就是帮她俩洗脸、梳头、整理衣服,像母亲一样关心她们……不久,两位学生变得爱干净、爱说笑,同学们也愿意跟她们交流了。后来,她们加入学校文艺队,还登上了颍东区文艺演出大舞台。
  从桃李年华走来的10年,她用脚步丈量了往返家校之间9.5万千米的路程、辅导学生1200余人、编写教案33本、批改作业4000余本……她用恒心坚守乡村,用爱心呵护幼苗,把他乡当作故乡,践行着自己的从教初心。
  “10年里,我很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从一名教学新手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与一届届的学生们见证了基层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已经从简陋的校舍搬入了崭新的教学楼,体育设施从一无所有到品类齐全,多名年轻教师陆续前来充实教师队伍,逐步补齐短板,我很高兴看到从乡村走出的孩子,考上市重点中学和大学,成为社会栋梁。”周倩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