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专题

新学堂歌古诗词文唱着学

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胡晓岚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最近一段时间,在阜阳市颍东区东盛路小学,吟唱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新学堂歌”,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新习惯。
  “‘新学堂歌’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儿歌系列,她将50首优秀的古诗歌谱成音符,易于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乐感。”东盛路小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将“新学堂歌”引进校园,替换掉原先的课间铃声,并通过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吟唱,取得较好学习效果。
  在美妙的歌声中亲近和传承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们对此感觉收获颇丰。“前两天,老师给我们讲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我想这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东盛路小学学生马一鸣说,以前学古诗词总感觉有距离,现在不仅能理解也更加喜欢了。
  不仅是东盛路小学,眼下在颍东区的各学校,学唱“新学堂歌”已经成为一股热潮。2020年,颍东区率先在安徽省开展“新学堂歌”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全区148所中小学,52382名小学生、26050名初中生、12853名高中生参与学习吟唱,感悟其文化魅力,接受其文化滋养。
  据介绍,为开展好“新学堂歌”进校园活动,该区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新学堂歌”进校园音乐教师培训活动。“我们聘请一批市、区级音乐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开展培训,并结合语文古诗词教学,分年级教唱‘新学堂歌’。同时鼓励各中小学利用课间时间播放‘新学堂歌’,营造学唱氛围。”颍东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有意思的形式、接地气的诗词,让“新学堂歌”一经推广,立即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东盛路小学教师梁冬梅说:“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正午镇中心学校教师凡停停表示,“新学堂歌”可以带孩子们去了解不一样的音乐世界,也能够更深入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以童声齐咏的形式袭来,人们心底扎根已久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也会被瞬间激荡起来。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
  老师们很认可,学生们有兴趣。东平路小学一(8)班郭芷睿说:“我很喜欢这种‘唱’古诗的方式,原本古诗词就朗朗上口,再加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觉自己在歌声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之美。”
  东平路小学一(1)班史瑾萱则表示,当美丽的汉语文字与典雅的声乐艺术相互映照,这是一件非常“潮”的事儿。“大家都在学着唱,我也要加倍努力,争取学会更多古诗词。”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新学堂歌”让每个学生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极大地激发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下一步,我们将举办全区‘新学堂歌’展演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展示各校的学唱成果,更好营造传承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的浓厚氛围。”颍东区教育局党组成员、教研室主任丁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