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颍岸风

苏东坡颍州庆生

李援朝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农历十二月十九卯时(早晨五至七时),苏轼诞生于眉山城内纱縠行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且富有文学传统的书香家庭。苏轼出生时,父亲苏洵给他起名叫“轼”,表字“子瞻”,“轼”是古代战车(马车)车厢前
  用作扶手供人凭倚观察的横木;“瞻”是望远之意,合起来是希望孩子从小就能登高眺远,树立远大志向,长大后为国家建功立业。这就是后来成长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北宋元祐六年(1091)闰八月二十二,苏轼(1037—1101)追寻恩师欧公的足迹,挣脱于错综复杂的党争漩涡,从繁华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来到燕闲之地的颍州当太守。其间,诗人刘季孙多次来颍州看望苏轼。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府市)人。他是北宋名将刘平之后,将门虎子,为人粗旷豪放,诗文襟袍开阔,甚合苏轼的脾气并称其为“慷慨奇士”,两人为莫逆之交,终身挚友。刘景文是武将中的文人,博学能诗,苏轼与其诗文唱和较多,《苏轼诗集》中收录与刘景文直接相关的诗文有45篇之多。苏轼守颍期间有“知颍诗”62首,其中苏轼与刘季孙(刘景文)往来应和的诗就有9首,约占七分之一。刘景文还是一位书画艺术收藏家,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于藏书之费,自然少不了收藏苏轼的书画墨宝,如草书《醉翁亭记》等。
  以松鹤贺寿,是我国古代祝贺生日的一个文化传统。松柏,为百木之长,傲骨峥嵘,长青不朽;丹顶鹤,为长寿之鸟,仙人以为坐骑,两者相合意寓吉祥高雅,是长寿与气节的象征。北宋元祐六年(1091)阴历十二月十九,苏轼正在颍州太守任上,这是苏轼56岁的生日。刘景文义气豪爽,对朋友出手十分大方,从隰州(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知州任上特寄一幅珍藏多年的古画《松鹤图》为苏轼祝寿,并赋诗相赠(景文诗已佚),适逢苏轼生日这天递至颍
  州,苏轼自是感激和欣慰。苏轼知道刘景文对自己的美好祝愿:长松可以洗涤世俗之心,孤鹤可以激发高远意趣,是希望自己有“松乔之寿”,即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一样健康长寿。东坡回忆着与刘景文相处时的美好时光,欣作《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佳篇,次韵为谢》。全诗如下:
  “问子一室间,宁有千里廓。尘心洗长松,远意发孤鹤。生朝得此寿,死籍疑可落。微言在参同,妙契藏九龠。故人有奇趣,逸想寄幽壑。霜枝谢寒暑,云翮无前却。何须构明堂,未羡巢阿阁。缅怀别时语,复作数日恶。诗腴固堪餐,字瘦还可愕。高标
  忽在眼,清梦了如昨。君今哙等伍,志与湛辈各。岂待相愿言,方为不朽托。子云老执戟,长孺终主爵。吾当追松乔,子亦鄙卫霍。”
  苏轼的这次生日,是在远离京师喧嚣的颍州欢度的,心情自然十分愉快。衙署内官宅的厅堂上,张灯结彩,悬挂着刘景文寄来的古画《松鹤图》,苏轼的贤内助王闰之、爱妾王朝云,儿子苏迨、苏过等眷属皆在身边。颍州签判赵德麟送来了苏轼喜欢喝的“洞庭春色”酒(黄柑酿制),颍州教授陈师道拎来了颍州西湖捕捞的鲜鱼。大家济济一堂,喜气洋洋,纷纷向东坡祝贺生日,饮酒赋诗。苏轼在颍州过生日,堪称一段难忘的颍州印记。赵德麟、陈师道、苏迨、苏过等当有诗作,或是已佚。而苏过在陪苏轼贬谪岭南期间,逢父亲生日苏过多作诗祝寿,这是苏轼晚年的最大慰藉。苏过《斜川集》收录《大人生日》组诗七首,苏过
  侍父之笃孝跃然纸上。
  苏轼的生日在其生前备受关注,苏轼去世后亦因其道德文章的深远影响,从宋末开始,文人雅士纪念苏轼诞辰的“寿苏会”“祭苏会”等在各地也已蔚成传统。如苏轼故乡眉山的“寿苏会”,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十九东坡诞辰日举行祝寿活动,已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还有盛于清代,延于民国的“祭苏会”。
  清代文学家、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1733-1818),非常景慕苏轼,搜集收藏
  苏轼书法真迹碑帖和珍稀书籍颇多。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翁方纲又购得苏东坡行书手迹《天际乌云帖》(《又名嵩阳帖》)、宋嘉定六年淮东仓曹刻本《施顾注苏诗》等,视其为珍宝,遂将藏书楼易名为“宝苏斋”,并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这天,请诸多名士到家中共同祭奠东坡手迹《天际乌云帖》和《施顾注苏诗》这部书,在书上写跋题记,称为“祭苏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民国。翁方纲在清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七十四岁时作诗《苏书颍州月夜泛舟听琴诗残石本》:“吾斋罗浮松,迹配嵩阳云。未遑觅竹栽,奚以酬墨君。忽飞明月光,满酌颍水樽。镜中坡仙影,未醉初半醺。一似松屏照,绿彻须眉纹。怜我四壁荒,发之千偈闻。旧来嵩阳梦,不隔宿雨昏。泠泠玉琴响,涤尽墨沼浑。”翁方纲在诗中以书斋中的“罗浮松石屏”、《嵩阳贴》(《天际乌云帖》)等宝物为烘托,咏赞《苏书颍州月夜泛舟听琴诗残石本》。此残石本,或是指清嘉庆七年(1802)颍州知府樊士鉴与阜阳县学训导宫樟,在颍州府城宁秀才家所发现的《西湖月夜泛舟听琴》残碑的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