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要闻

作品铭刻扶贫印记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李芳/文 通讯员 李芳/摄

  近日,颍东区老庙镇举办文化活动,安徽刻铜大师杜平冒着严寒到当地采风。“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乡村环境干净,群众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当天,脱贫群众、驻村干部、志愿者等一起动手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我决定把这些场景作为素材,表现在今后的刻铜作品中。”
  杜平是国家级非遗传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酷爱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在父亲的传授之下,继承和发扬了这项渐次消匿的古老刻铜工艺。多年来,杜平在刻铜工艺上不断探索和研究,自成一家。他的刻铜作品线条明晰,技法娴熟,在对作品的表达上,每一条纹理都纤毫逼真。自2007年刻铜作品获得“首届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银奖至今,已有100多件刻铜作品获得国家文化部和省部级奖项。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扶贫政策,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深入扶贫第一线,吃住在基层,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带着自己对贫困群众的真情,以自己的热心和挚爱,千方百计让扶贫对象走出困境。几年来,作为省、市两级人大代表,杜平多次跟随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团,深入到颍东区正午镇、口孜镇、枣庄镇、杨楼孜镇、插花镇等地调研,亲眼目睹了这些地方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每一次下乡,杜平都用心观察,耐心询问,从修整公路到危房改造,从科技培训到产业发展,从文化建设到爱老敬老,他都仔细了解,认真记录。看到农村可喜的变化,群众积极的精神面貌,杜平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他决定创作一组刻铜作品,表现脱贫攻坚这一段历程。
  杜平从2019年6月开始构思,2000年5月开始着手创作,计划创作刻铜作品10幅,有《扶贫车间》《我家用上了自来水》《孝心村的饺子宴》《技术培训班》《建房》《修路》《电商》《脱贫了》等,表现内容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风土人情味十足。
  “我在插花镇赵店村采风时,发现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养羊脱贫的事迹很感人。她的儿子因病去世,女儿瘫痪,丈夫也在2019年离她而去。坎坷的生活并没有打垮她。村里扶贫工作队为老婆婆提供了几只小羊,并指导了养殖方法。老婆婆勤劳肯干,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小羊长势很好,卖出了好价钱,老婆婆的生活也慢慢好起来。”杜平告诉记者,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他创作了《扶贫路上发羊财》。这幅作品中,无论是脱贫致富后农户的喜乐神情,还是羊群的生机活力,杜平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刻铜作品《乡村大舞台》是以插花镇赵店村为素材创作的。这幅图人物众多,又神态各异,虽然是用小铁锤和刻刀敲出来的,人物的发丝和衣服的纹理饰物等,都清晰可辨。“物质生活好了,群众开始追求文化生活。许多村都建了文化广场,村民在大舞台表演节目,在公园广场跳广场舞。”为了获取第一手素材,杜平多次下乡采风,仔细观察,有时要等到村民夜晚的广场舞跳完,才回到阜阳。
  目前,杜平已经完成了《扶贫路上发羊财》《修路》《扶贫车间》等作品,今年年初将完成整组作品。杜平的作品表现细腻、刀法精准、技艺精湛,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花草,都被他錾刻得生动而富有生机。最近,央视将为他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介绍刻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2021年播映计划。日前,央视记者专程来到阜阳,对杜平的刻铜进行初步了解,待脚本出来后投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