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教育

少些“进校园”才能“静校园”

张凯培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89号(教育类013号)提案答复的函》,表达了这一提案的重视,并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完善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批和监管制度,推动各地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举措,继续加强对各类“进校园”活动的规范管理和统筹安排,扎实推进规范进校园工作取得实效,为中小学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各种“进校园”活动,许多家长或许并不陌生。从扫黑除恶到诚信建设,从反腐倡廉到文明新风,从“小手牵大手”到各种比赛及评比,“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负担,干扰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特别是带有商业性质的竞赛、广告等牟利性商业活动进入校园,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反响。
  教育的初心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学校则是承载教育初心的较好场所。近年来,为规范和精简各类“进校园”活动,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规范社会性事务进校园工作,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减少不必要的“进校园”,还师生一个安宁有序的“静校园”。
  教育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社会合力共同推进。就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应当从宏观层面为学校减负,不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强制摊派给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方面,需要严把好“入口关”,规范和精简各类“进校园”活动,并建立各类“进校园”活动备案审核制度;就学校自身来说,要遵循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环境,既要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开展,也要增强有益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当然,规范和精简各类“进校园”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从数量上减少,更不是“一刀切”地杜绝。对于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应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可以优先考虑;对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必须严词拒绝。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回归教育初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