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平原

红芋秧子

梁如云

  经过一番劳作,出了几身汗,终于整理好一小块荒地。这片地方,长不过二三米,宽只有一米左右,封上土,理成畦,看起来像个小菜园的样子了。一个月前栽了两垅红芋秧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下了几场雨,生机勃勃的秧子拖满了田畦,簇拥着翠绿翠绿的红芋叶,长势兴旺,煞是喜人。
  一位邻居懂行地说:要翻红芋秧子了。从前在这个季节,我们这地方乡村田野里随处可以看见翻红芋秧的场面,干这活的大多是妇女。大姑娘小媳妇在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红芋地里,手中舞动着细竹竿或长条木棍,一边有节奏左右旋回,挑起一根根长辫似的红芋秧子从这边垅沟里翻转到对面沟垅里;一边哼着地方戏或民歌,和附近田地里的姐妹们说说笑笑。
  种红芋不可缺少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翻红芋秧子,通风、松土、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其作用不可小觑。这活看起来动作简单,轻轻松松拨拉几下,其实很讲究,用力要适度,劲大了,容易把秧苗挑断,劲头不到挑不动。红芋秧子虚根连着土,又长又重,没有力气,翻不几垅就腰酸背痛。
  近年来种植红芋的面积大大减少,田间几乎看不见有人翻红芋秧子了。这道靓丽活泼的乡情风景线和许多古老的乡村一样消逝了,淮北平原上这幅朴素生动的农耕图延续了千百年,也无处寻觅了。
  多少年多少代,偌大的江淮大地上,红芋是祖祖辈辈的主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里还有“一茬红芋半年粮””的说法,流传着“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民谣。那年头,农村里为了过冬不缺口粮,家家户户都有个红芋窖。挖上一人多深,一间屋大小的土坑,上面严严地铺盖着木板麦秸稻草,留下一个窄小的洞口供人上下。刚出土的红芋堆放在窖里保温保鲜,窖藏的红芋可以过冬不烂,吃到明年春季。红芋高产,是有效应对饥饿的宝物。特别是战争年代,灾荒时期,物资匮乏,饥饿难熬,房前屋后种些番薯能救命。小时候经历了天灾严重的那几年,能吃到红芋就不错了,在我上初中的学校操场上堆满了发黑的红芋秧子,都是学生们下乡的劳动成果,粉碎后掺合着做馒头,或者熬汤喝。
  如果说我们那一代人是吃红芋长大的,一点也不过分。不过经常吃不易消化,容易产生腹胀、嗝气等不适。我同时代的朋友有的童年吃多了,伤了胃,几十年前就落下个老毛病,至今见到红芋还忍不住吐酸水。
  可能我的胃口好,从小到老一直喜欢吃红芋。特别是烤红薯,刚从炉膛拿出来,热腾腾的,一股香甜扑鼻,剥开薄皮,带着糖浆的红芋瓤饱眼福、饱口福,吸溜一口舒心暖胃。有几年在海南,一听说有卖烤红薯的,就大老远地跑了过去,一问是临泉老乡,红芋也是他从老家运过来的,天涯海角居然吃到了家乡味。
  其实红芋只是咱这地方的土叫法,范围不广,大多数地方通称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薯、番芋,北方叫地瓜、南方称红苕,还有线苕、白薯、枕薯、番葛、白芋、红皮番薯等。红薯、紫薯是红番薯和紫番薯的简称,红、紫只是果皮颜色不同以示区别而已。这些眼花缭乱的名称容易被混淆。事实上,番薯才是正确的称呼,其他都只是番薯的别称而已,红芋也是如此。
  当初我栽种红芋,图的是懒省事,管理方便。买来几十棵秧苗,扦上就活,不需要怎么操心,收获时也不费力,往根上扒下去,一提拉就有一嘟噜红芋,多的有三五个,大小不一,大的一个一斤多重。
  以后渐渐知道了种红芋还有诸多益处。红薯的块根除常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也可制取淀粉、提取果胶等,淀粉还可以制作粉条和粉皮,烹制美味的菜肴。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其实恰恰相反,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红芋也成了好东西,身价倍增。中医视红薯为良药,食之长寿。不仅红芋根薯,其叶和藤都好吃,而且都可以入药。“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作薯粮,使人长寿少疾。
  别小看了我这两行红芋,品种好,白皮、红瓤、味道甜。根果虽未成熟,叶片正值鲜嫩,谁见了都夸两句。前天来个朋友,点名要吃红芋叶子,这好办,不用花钱,到地里捡翠生生的嫩叶掐了一大把。叶茎清炒,叶片凉拌,爽脆可口,吃了还不过瘾,还要来个红芋叶子下豆杂面条,真是个吃家。
  主动搭讪叫我翻红芋秧子的邻居,目的是看中了我的红芋秧子,他想要点回去种植。我栽的是春红芋,再栽就是麦茬红芋了。我一口答应:随便剪,多少都行。当时我多了个私心眼:他剪我红芋秧子时,也会帮我个忙,把两垅红芋秧顺手给翻一下。谁知到头来他把红芋秧剪走了不少,一棵秧子也没翻。反正我是懒汉种地靠天收,翻不翻无所谓,任凭红芋秧子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