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计和国开老茶馆讲故事

本报记者 杨静文/文 郭海洋/摄

  “在双集,要找正宗的老茶馆,了解当地的茶文化,还是得找计和国。”
  听从颍上县江店孜镇双集村老茶客的建议,一大早,记者来到位于街口处的计和国老茶馆。不大的茶馆里光线暗淡,墙壁有些斑驳,墙上挂着介绍双集茶文化历史的招贴画;十多张桌子有序摆放,围坐着四五十位茶客,桌上摆着茶杯、干果,茶客们不时吹开浮茶,抿上一口,然后,天南地北地聊天。“老计呢?”记者问。

  一个文化人

  此时,67岁的计和国在躺椅上坐着,一边听茶客聊天,一边不紧不慢地品茶,不时插上几句。
  “我这茶馆里不能打麻将、没有早餐,污言秽语、不文明的人概不接待。茶就那几种,最贵的不过五六十块钱一壶。来我这儿的都是老主顾,有不少文化人,大家只是为了聚一起品品茶、说说话。”计和国说,他不喜欢打麻将打牌那种乌烟瘴气的氛围,自己脾气不好,也不爱寒暄,生意没有别处红火。
  在双集,熟悉老计的人都知道,他是村里老一辈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也曾当过时代弄潮儿。“我在双集有几个第一:首先,我和老伴儿都是高中毕业,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农村,这很罕见;其次,我是集上最早富起来的人,上世纪90年就盖起了茶馆,那时候能建这样房子的屈指可数;另外,我4个孩子都大学毕业……”谈起曾经的风光,老计眼中除了神采外还有些许伤感。为啥呢?

  想念老伴儿

  “这一切,跟俺老伴儿有很大关系。茶馆儿最早是她开起来的,她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好人,性格好,勤劳善良又热情能干。改革开放初,我外出挣钱,她拾起了我父亲的老茶馆生意,靠勤劳双手养育了4个儿女,供他们读书。”计和国说,那时候他在外做煤炭生意,挣钱后回家盖了新房,妻子把茶馆经营得很红火,几乎每天都挤满了人,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千把块钱。
  “后来,我回家经营煤厂失败,老伴儿也没埋怨,更加努力地经营茶楼。那时候,我不爱这茶楼生意,活儿多了就烦,脾气不好,还得罪人。老伴从不勉强我干啥,孩子们要帮忙,她也不让,只让他们专心读书,一个人里里外外张罗着一家人的生计,从不叫苦叫累,总是笑咪咪的,茶客都爱到这儿来。”计和国说,孩子们成了材,老伴儿却病倒离世了,治病花掉了家里大半积蓄,好在孩子们都有了稳定工作,不愁吃穿。他就一个人守着老茶馆,研究起了双集茶文化。

  仿佛说书人

  聊及双集历史,计和国像换了一个人,引经据典,精神头十足:“据史料记载,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宋朝,于975年进军南塘(今安徽寿县)。南塘主于洪得知赵匡胤亲自率军来攻,为避其锋芒,便领军离城,迎战宋军。由于宋军远征劳顿又孤军深入,因寡不敌众,败退寿春,误入空城。于洪在双井村驻兵、屯集粮草,计划攻打赵匡胤所部。”计和国说,除史料记载外,他关于双集的历史知识大多来自当地老辈人的口口相传。
  “传说,为解决人马通行问题,于洪命令军士在双集东北的淠河与南面的卓河上分别修了两座桥,大批军队驻扎在双井村,又有交通便利的双桥,吸引众多商贩到此做生意,慢慢形成了集市,人们就把‘双井’改称为‘双桥集’,驻军带来的商贸繁荣让面积不大的双桥集不堪重负,河水遭受污染,战马久饮河水疾病多发,马夫们便全面修复南北水井,却发生了怪事:南井水马匹喝过即吐,拒绝再饮;北井水马匹争相饮之,没几天腹泻顿止,马的精力恢复如初。于洪大喜,立即重整旗鼓,对寿春城发动攻势,可惜宋朝援军早已赶到,内外夹攻,于洪大败而去……”计和国告诉记者,尽管甜水井没有给于洪带来胜利,但“马夫寻水治病”的趣事却从此流传开来。村里北井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很长一段时间,北井水被称为“神水”“圣水”,前来品水、观井者络绎不绝。集市上兴起了一家家茶馆,在这里喝茶、谈天成了当地人的习惯,逐渐孕育出双集的茶文化……
  说起这些故事,老计仿佛化身为专业说书人,将传说和历史结合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眼前似有金戈铁马奔腾,让人瞬间回到那个饮马桥边的年代……然而,说完却陷入了沉默。老计说,他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
  玩抖音讲故事
  “双集水好,久饮不胀,日饮不烦,周边人老几辈都爱饮茶。但是,村里没几个人能把双集茶的历史故事说出个所以然来。大家用茶挣钱,却没人在乎其中的历史文化。”老计说,时代变了,村里经营茶馆的大多改旗易帜,增加了麻将、餐饮、KTV这些新项目,可他却不愿改变。在他看来,把茶馆开成大杂烩,是糟蹋了茶文化。他宁愿茶馆的生意单纯一点,少挣点也无所谓。
  “其实,我也挺新潮哩。”计和国说,他不仅学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章,最近还学会了拍抖音,注册了账号,专门讲双集茶文化的故事。“老辈人逐渐都不在了,如果大家都只顾挣钱,把这些历史文化丢了,想再拾起来就难了。现在,我除了经营茶馆外,还想把双集的历史文化资料整理出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双集茶文化还有恁么多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