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双集茶馆 品人间百味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武万勇 姜之保/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早上四五点钟,双集茶馆的伙计们开始生火烧水。五点半前后,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走入茶馆,叫上一壶茶、几小碟干果,大家喝喝茶、吃吃早点;若遇熟人正好一桌,就边喝边聊;六七点钟时,街上20多家茶馆便坐满了人。这样的热闹场面能持续到上午十点多钟……在颍上县江店孜镇双集回族村,闲来喝茶已成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持续近300年的饮茶文化,虽未正经
载入史册,却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了独特的双集茶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懂得生活、喜欢休闲的乡村茶客们。

一壶清茶 品人间百味

  双集茶馆里的茶客五花八门。走街串巷的小贩、建筑工地的工人、周边村镇的老人……不少人一大早从家里出发,最远的甚至十多公里,骑着电瓶车不急不躁地来到茶馆,围坐在八仙桌前,一把茶壶,几只茶盅,徐徐品饮茶水,后来的人或添上一盘干果,或续上一撮茶叶,大家边喝边聊,天南地北的趣闻,国内国际的新闻、街坊邻里的旧事、插科打诨的段子,都是可长可短的谈资,一壶茶喝下来,仿佛一天的身心疲惫都得到缓解。
  大多数茶客一坐就是大半天,甚至一整天,天天如此。大家到茶馆并不是简单地品茗,更多是为享受一种闲适的乡村文化,感受一种慢条斯理的生活氛围。54岁的孙志伟就是其中一位,虽是老茶客,他之前却不常来。
  “以前忙,在外边打工,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少;今年赶上疫情,外头活不好找,就一直在家里干点零工。”孙志伟一边嗑瓜子,一边说,这阵子他在附近工地接了个瓦工活儿,当天一大早原本要上工,却下起大雨,干不了活儿,就来到茶馆,和同伴喝喝茶、聊聊天。
  孙志伟家住江店孜镇蒋郢村,之前在江苏做瓦工。有活干时,一天能挣一百五六十块钱。“别人总以为打工能挣钱,但不是每天都能找到活干,得看行情,就算接到了活,挣的也是辛苦钱。”孙志伟指着自己的胳膊说,“你看,俺的胳膊、手,又黑又糙,都是干活晒的。”
  孙志伟至今未婚,前年父亲去世,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对他来说,生活中的娱乐不多,来茶馆坐坐算是其中一项。“早上过来,吃两块钱包子,泡上一壶5块钱的铁观音,加上一小碟瓜子,也不过十块钱,可以和大家聊一上午,挺有意思。”孙志伟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撮到了一起。看得出来,这种简单的快乐是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亮色。
  相比孙志伟,同村的李国启看上去要神气很多。当天上午,他一大早来到茶馆,和同村人搭伙打起了扑克,一桌子茶水干果,看上去有些“奢华”。
  今年41岁的李国启和家人一起在苏州做餐饮生意。“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加上农忙,过罢年俺们一直没出去,家里五六亩地,收了麦子种稻子,折腾到前两天才算忙完。打算凉快点儿回苏州,生意还得重新开张。”李国启告诉记者,尽管在外多年,他喜欢喝茶的习惯一直没变。在家这几个月,除了疫情防控最严的时候外,他基本上每天早上6点就来到茶馆,能一直待到10点多钟。背集时下午也来,待到晚上八九点钟。
  “20多岁的时候我就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就农忙、过年时才回到家里,对俺们来说,在家里老茶馆喝喝茶,就是一个念想儿,是对家乡的记忆,是留在根儿上的情感寄托。”李国启说,在茶馆聊聊天,打打牌,听听乡音,才知道家乡发生的变化,感觉自己离家并不远。
  双集茶馆里,大多是像孙志伟、李国启这样的老茶客,喝茶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小小一壶茶里包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包含着记挂心头的乡愁。大家在喝茶闲聊的轻松氛围中尽情感受着各自的百味人生。

一口古井说来话长

  双集村位于颍上县东部江店孜镇,距阜阳约一个多小时车程。小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因有双桥而得名双桥集,后因双井而闻名,又叫双井集,简称双集。这里有许多民间传说,而茶文化的源头却来自于村中两眼不知掘于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咸,甜井水烧茶茶香四溢,咸井水煮肉肉香满村,令人称奇。
  相传,古井是晋朝时发现的,当时叫流泉,属自然涌泉,是淮河岸边的名泉之一。两条河流分别从流泉两侧穿过,周围是大片的竹林、桃园,茶亭、酒舍掩映其中,风光优美,是游人品茶、饮酒的地方。每逢春天,桃红柳绿,翠竹青青,加之双集酒香水甘,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才子贤人来此闲聚。据说,晋代“竹林七贤”曾结伴周游,慕名而来,被双集迷人的自然风光、醇香的美酒及甘冽的泉水所倾倒,常在此饮酒、赋诗、品茶、下棋于翠竹林中,留连忘返。
  晋代以后,由于长期战乱,水患失于治理,这个曾经美丽的地方变成了荒芜河滩,流泉也被长埋地下,无人知晓。在宋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军队曾被困于此,战争污染水源,兵马发生瘟疫。为找到干净的水源,马夫牵马寻水,失踪多年的古井才被挖掘出来。
  如今,街上茶楼取水煮茶的甜水古井位于村口一侧。古井上边加盖一凉亭,井口位于凉亭中央。曾经的取水口已被封闭保护起来,凉亭下安装了水泵,需要用水的茶馆,用电动三轮车拉着水桶就可直接取水。
  甜水古井水味甘甜,是饮中佳品,茶沏数遍,浓香不变,且出杯不溢,水可浮币,饮后清新提神,消食健胃,久饮不胀,日饮不烦。令人称奇的是,古井水和周边的水系并不相通。当地村民称,不论当地旱灾多重,古井都不会干涸;即使周边水系被污染了,古井水质依然完好如初。1995年6月,河南省考古队和地质专家曾来此实地勘探,认为双集古井水由特殊地质构造聚集而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文化大革命期间,双集茶文化遭到破坏。茶馆被勒令关闭,古井被损坏,人们只能偷着挑水上市。改革开放以来,双集集市贸易得到恢复发展,茶文化一条街恢复了往日繁华。承载千年历史积淀的古井,重新成为双集人的幸福源泉,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条茶街 追赶时代潮流

  目前,双集茶文化一条街上开了20多家茶馆,日均接待茶客近千人。青松茶楼是茶街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茶楼之一。茶楼创始人计兴国今年78岁,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对双集茶文化感情深厚。
  “我是喝甜水井的水长大的,小时候随家中长辈到镇上喝茶、品茶,稍大些在茶馆做伙计;1975年,我在凤台夏集开了自己的茶馆,就是一间茅草房,土墙旁搭个棚子,卖大碗茶,一分钱一碗,没钱买茶叶时还泡过桑叶。”计兴国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生意逐渐好起来,挣了点钱。老家那边招商引资,早前在外经商致富的双集藉宋姓老板回报家乡,搞开发建设,计兴国又回到家乡,干起了老本行。
  “双集地势低洼易涝,最早的茶馆开在老庄台上,2003年村里开发了这条茶文化街,我们才搬到这里。”计兴国告诉记者,如今他和儿子一起经营茶馆,茶和点心种类增加了不少,唯一不变的是古井的水。“我们的茶叶有5元、10元泡一壶的铁观音,也有上百元的安吉白茶、西湖龙井。但是,不管什么价位的茶,只要用我们的甜井水泡了,就有独特的甘甜滋味,让人回味难忘。”计兴国说,因为千年古井声名远播,每逢周末,阜阳、颍上、淮南、凤台、寿县等地的客人慕名而来,喝茶品茗,体验双集茶文化。
  尽管甜井水从未枯竭,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世事变迁给传统茶馆带来了冲击。“现在,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娱乐方式多了,就算茶水再好,利润也不高,已不像从前那样吸引人了,单靠卖茶很难维持生意。所以,从前年开始,我们陆续增加了早点,还在茶馆后边建起了农家乐,兼营餐饮生意。”计兴国告诉记者,这都是儿子和孙子的主意,农家乐的生意大部分由他们打理。
  记者看到,茶楼里装修风格较为现代,安装了氛围灯,设置了音响,话筒架上配置了当下流行的自拍支架和打光灯。
  “好多小青年晚上来吃饭,会顺便唱唱歌,自己插上手机,打着灯拍抖音。”在店里帮忙的孙子计传硕告诉记者,现在,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留在村里的很少。对年轻人来说,双集茶馆只是老辈人念叨的一个名词,只有更新鲜的形式才能吸引他们过来。配置了抖音短视频平台,让老茶楼成了新“网红”,重新焕发了生机。
  不止是青松茶楼,如今,行走在茶文化一条街上,装修豪华的茶馆鳞次栉比,让人仿佛置身于沿海城市某处豪华茶肆。经过多年发展,双集茶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开发双集茶文化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重视,江店孜镇已连续举办多届双集茶文化旅游节。下一步,镇里打算支持双集村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茶具商贸市场,星级酒店,农家乐、渔家乐、文化园等系列项目,让这里成为集古井观光、茶文化体验、茶叶贸易、乡村度假、美食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茶文化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