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文化·公示

多彩非遗盛宴在身边

本报记者 赵名威/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 特约摄影 楚跃武/摄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在临泉长官杂技小镇、市558文创园等地举办的各项活动中看到,传统文化绽放着新鲜魅力,人们再一次享受了非遗文化的饕餮盛宴。

  大饱眼福精彩节目轮番登台

  6月13日上午,在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育才阁广场上,非遗节目展演正式拉开序幕。《民舞乐起来》《龙舞庆丰收》两个节目热闹开场,立即吸引了许多群众驻足观看。
  接下来,临泉杂技、肘阁抬阁、龙舞、火鞭火叉、唢呐演奏、花挑旱船等传统民间非遗节目依次登台,让观众和游客赞不绝口。
  当天下午,在阜城558文创园,又一场非遗盛宴开始了。华灯初上,文创园的户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颍上花鼓灯,舞姿优美,欢快喜悦;临泉杂技,惊险刺激,令人叹服;唢呐独奏,让台下群众大饱耳福。
  据了解,本次非遗展演,是许多文艺工作者在疫情之后的首场演出。临泉县豪杰杂技艺术团演员韦银好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一直辛苦排练,为参加当天的演出准备已久。“这是一个展现传统非遗技艺的舞台,我们一直非常期待,也希望将这些传统项目继续发扬光大。”韦银好说,从现场演员的表现和观众的反应来看,他们几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得知558文创园要举办非遗展演,家住附近的市民许有民13日下午早早就来到现场。“因为疫情防控,我们几个月都没有看到这么大规模的现场表演了,感觉很过瘾。”许有民说,非遗其实离市民的生活非常近,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感受非遗项目。
  除了动态表演,各地非遗中心还精心准备了图文展示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我市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市民驻足展板前,仔细观看非遗项目的历史、传承和变化,感受浓浓的非遗文化氛围。

  大饱口福“阜阳味道”扎堆摆摊

  在558文创园的活动现场,市民不仅大饱眼福,还大饱口福。
  30个食品类非遗项目展销摊点上,汇聚着颍州枕头馍、方集馓子、吕长明红烧牛肉、李良成熏鸡、高塘白梅豆、银铃口酥、李老庄猪蹄、坟台丸子等各色阜阳传统美食,琳琅满目,令人垂涎。不少市民驻足挑选、购买,品尝着具有独特魅力的“舌尖上的阜阳”。
  在太和县王太太老雁馍面艺馆摊点上,阜阳老雁馍第三代传人李雪艳用她娴熟的手法,将一团面团握在手中,上下翻飞,精细雕刻。不多时,一条飞龙造型的老雁馍便栩栩如生。
  老雁馍有寿桃、蛋糕、金龙等各种造型,都颇受市民喜爱。“我还开设了抖音账号和微信平台,大家可以关注我的网络账号,我会在网上发布视频,教大家怎么制作老雁馍,传播我们的非遗文化。”李雪艳一边展示老雁馍的制作技法,一边宣传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以期多收获几名“粉丝”。
  各色传统美食亮相,带来了一代人的美食记忆,让“阜阳味道”历久弥新。这些美食符号,自有一众拥趸,有的还自发当起了推销员。“这个产品不错,和桔梗一样,是咱阜阳有名的土特产,我就特别喜欢吃椿芽酱,现在网上销售都卖到海外去了。”在太和贡椿展台前,一位市民向围观人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