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农村

枣花开 财富来


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张占金/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从5月中旬开始,颍泉区宁老庄镇枣树行村的1000多亩玉铃铛枣树陆续进入花期,此后两个月间,香甜的枣花作为这个季节独有味道,一直弥漫在G105国道南侧的村庄里。按照往年惯例,枣吊(新生的嫩枝)越长花就越多,花越多香味也就更加浓郁,丰收才有盼头。

  花香小满时

  小满时节,麦子进入成熟期,在宁老庄集镇南侧的枣树行村,麦田与果园相映成趣。微风吹来,一股淡淡的香甜让人备感清新,原来是道路两侧的枣树开花了。
  今年67岁的锁炳华是枣树行小学的退休教师,2012年通过扦插繁育枣树获得成功,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前种枣树,基本上都是从老枣树的根部移栽树苗。那时候,没有人相信枣树还能插活。”锁炳华告诉记者,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人到枣树行参观,对于这个地名很好奇,因为这里看不到连片的枣树。据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从前这里有成行的枣树,小孩上树玩耍,从村东头可以跑到村西头。
  当时,这个说法引起了锁炳华的极大兴趣。“既然这个地方以前种过枣树,地名又叫‘枣树行’,何不多种一些枣树呢?”但是枣树生长、繁殖都很慢,如何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拥有大量枣树苗呢?2012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锁炳华用一年生的枣树嫩芽扦插,45天后,这些嫩芽都长出了根须,扦插繁育获得成功。

“铁”不如“玉”

  在宁老庄镇,有一种原生的枣树叫“铁铃铛”。这种枣树的果实大小像马铃铛,成熟后口感香甜,含糖量高于其他品种。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枣既可以当水果,又能填饱肚子,成才后还能做家具,家家户户一般都在房前屋后种几棵。
  “一火车皮铁不如一块玉。注册商标的时候,我们决定把‘铁铃铛’改成‘玉铃铛’。”锁炳华说,当时村里只有一棵老枣树,树龄100年左右,扦插繁育所有的一年生嫩芽都来自这棵老枣树。如今,这棵老枣树还生长在姚庄自然村的一个名为郝光平的农户家中,由于管理得当,这棵老枣树至今枝繁叶茂,每年都要结四五百斤“铁铃铛”枣。
  “铁铃铛”有机会变成“玉铃铛”,得益于当地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当时镇里干部找到我,让我扩大规模,帮我找资金和项目,没有‘一村一品’,铁铃铛成不了玉铃铛。”锁炳华说。

  又是丰收年

  通过8年培育发展,玉铃铛枣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现在的1050亩,这个季节正是给枣树“开甲”的关键期,在一行行枣树林中,随处可见拿着专用工具在树干上划圈的工人。
  “每年这时候都要给枣树开甲,每一个枝干都不能错过。”锁炳华说,所谓枣树开甲,就是在枣树花期或自然落果前,人为实施干预,对枣树树干或枝干进行环状剥皮。通过暂时切断韧皮部而不伤害木质部,让根系吸收的水分和无机养分通过木质部继续向上输送,阻断有机养分通过韧皮部往下运输。这个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养分积累在上部,集中满足开花和果实发育对养分的需求,从而减少落花落果,达到提高坐果率和产量的目的。
  “如果不开甲,全树只能零星结果,而开甲后坐果率能提高40倍以上,产量可提高20倍以上。”锁炳华说,像这棵树龄3年的玉铃铛,在适当位置开甲,一根40公分长的枣吊可以结2斤枣,一棵树可以结40斤枣,按照市场价5元/斤批发,就是200块钱,一亩地80棵树就是1.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