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

“地摊经济”让城市更有烟火气

——关注阜阳“地摊经济”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王雪洁

  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傍晚时分,约上三五好友,坐在室外大排档,点上烧烤和啤酒,开怀畅叙之间,一天的疲惫渐渐消去;晚饭后,到热闹的夜市逛一逛,在各种地摊前“寻宝”,也是夏日生活的一种乐趣……
  地摊、大排档,阜阳人都不陌生。红旗夜市、双清路大排档、文昌阁夜市,都是阜阳人夏日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曾经的地摊在给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噪音和垃圾。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化,对夜市、大排档的规范持续推进,一些夜市、大排档或消失、或整改。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激活“地摊经济”“马路经济”活力的建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连日来,我市部分县市区相继推出规范室外经营政策——颍州区城管执法局向辖区餐饮行业经营者印发了《室外规范经营告知书》;阜南县城管执法局、太和县城管执法局、界首市城管执法局等纷纷出台室外经营政策,有条件地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消息一出,曾经的大排档、路边摊经营者纷纷“点赞”。
  6月1日傍晚,天微微暗,记者在红旗夜市西侧看到,各种美食已经开始“接管”街道,“夜宵”模式渐渐开启,前往用餐的市民一波接着一波。
  “咱们这夜市一直存在,之前整改过,现在都在线内经营。”在“艳姐骨汤米线”摊位前,经营户艳子告诉记者,把摊位摆在线内,桌椅整齐地摆在摊位后面,经营较为有序。
  在一家鞋摊上,老板冯文荣正忙着招呼客人,她对记者说,天气热了,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因疫情受到的损失在慢慢补回来。
  彼时,因允许出店经营的时间没到,和热闹的红旗夜市相比,知名的大排档一条街——双清路(中清路至颍州路段)两侧的餐饮店还只能在店内经营。对在这条街经营餐饮的老板来说,每晚7点至11点允许出店经营,就像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一个个都铆足了干劲,希望借此提升营业额。
  “我们这条街的餐饮一 开始就是靠大排档火起来的,后来禁止在外摆摊,我们就转到室内经营。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影响,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允许出店经营,我们非常高兴。”在一家龙虾烧烤店内,冷气开得很足,几桌客人正在就餐,店内的角落里放着一摞白色的座椅和几张餐桌,店主陈先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为室外经营准备的。
  街边大排档“回来了”,深夜食堂觥筹交错……不少市民表示,允许商户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不仅不会让大美阜阳失去往日的颜值,反而还会让阜城街头多了烟火气息,增添了几分平易近人之美。
  当然,放开“地摊经济”并不意味一放了之,城市管理不可缺位。记者从市城管执法局了解到,目前我市正在谋划临时占道经营规范化管理政策,本着“便民利民不扰民”原则,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加强室外经营的规范化管理,撕下“脏乱差”的标签,让“干净、安全、有序”成为“地摊经济”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