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开办养殖场致富带乡邻

本报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武万勇

  刚吃过午饭,颍上县关屯乡凌圩村张杨养殖场里,老板杨志强便和儿子一起开始忙碌工作,调配饲料、喂食、清理鸽棚……“眼见着生意越来越好,不仅我能挣钱,还能带动村民们养鸽致富,看来当初回到家乡养鸽子的决定是正确的。”杨志强高兴地说。

  双管齐下收益好

  早在20世纪初,杨志强就告别在家种田的生活,在谢桥镇刘庄矿上干起了蔬菜和禽类批发的生意,因为踏实肯干,杨志强的批发生意一度十分红火。
  因为长时间与禽类批发打交道,杨志强了解到批发鸽子利润空间很大,且市场需求量高,开办养鸽场的念头在他心中悄然升起。
  “养殖这个行业不能盲目,必须得掌握技术和市场,不然的话一定不会长远。”有了想法后,杨志强嘱咐儿子杨明见到合肥、广东等地学习养殖技术。杨明见一学就是3年:“3年里,我几乎跑遍了周边的养鸽场,在养殖技术方面十分有信心。”
  2013年,得知亳州市利辛县有着成熟的鸽子养殖技术和交易市场,父子二人决定双管齐下,一边继续干蔬菜和禽类批发生意,一边在利辛开办养鸽场,建成3个养鸽棚,养了6000多只鸽子。“谁曾想那年正好赶上禽流感,庆幸的是没有亏损很多钱。不过,既然选择干这一行,就得咬牙坚持下去。”
  转机从2016年开始,那时一只鸽子能挣7块钱,既卖商品乳鸽,也卖鸽子蛋和种鸽,依托鸽子交易市场,直接由专门人士上门收购,再卖到上海、杭州等地,4年下来,父子二人赚了一大笔钱。

  返乡创办养鸽场

  2018年,杨志强和家人回到家乡凌圩村看望父母时,正巧遇到前来走访的省台办驻颍上县关屯乡凌圩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智荣。得知父子二人在外地经营养鸽场,许智荣立即“来了电”,多次劝说父子二人回到家乡搞养殖,带动本村经济发展。
  “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拒绝的,我们老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且基础设施落后,我怕投资失败。”杨志强说。
  了解杨志强的顾虑之后,许智荣当即向他保证:“家乡的面貌一定会改变,基础设施一定会改善,如果你在凌圩村办养鸽场,我帮你选址,帮你办理各种申报和证件,我们做个约定,1年后我们在这里相见。”
  2019年春节,当父子二人再次回到凌圩村时,村里的人居环境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水电全都完善,杨志强想:“既然自己已经掌握了技术和市场,在哪里干都一样,回到家乡发展还能为村里经济做贡献呢!”
  2019年6月,在许智荣的帮助下,父子二人在凌圩村的规划养殖区流转15亩土地,成立了颍上县张杨养殖场,村里还专门为养殖场修建了出行道路。目前,养殖场一期建成4个鸽棚,养殖1.5万只鸽子,且建成200立方米高标准污水集污池和400立方米“三防堆粪场”,确保实现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
  因为经营得当,目前1000对种鸽1个月纯利润能够达到1万元,二期投资到位后,将能容纳5万羽种鸽,养殖场未来可期。

  带动乡邻共致富

  养殖致富的同时,杨志强不忘带着乡邻共同致富,除了带动用工,父子二人始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卖给贫困户的种鸽1对只要50块钱,除了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外,还按照市场价格回收,确保他们在养殖过程中不会遇到风险。在村里的宣传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养殖队伍当中。”杨志强说。
  50多岁的贫困户张克军是其中的积极分子,今年4月,他一次性购买480对种鸽,在杨明见的指导下,如今他渐渐掌握了养鸽技术,养殖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总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要靠国家救济,显得很没用,这下有了发财致富的门路,我一定不能错过机会。”张克军说,不懂就请教,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靠养鸽子增收致富。
  目前,共有5名贫困户和4名非贫困户开始了养殖之路,还有30多户与养殖场签订了预定鸽苗订单,杨见明说:“我每天不在养殖场里,就在养殖户家里,大家刚刚开始养殖,一定要将技术手把手教给他们。”
  除了带动养殖外,养殖场还吸纳了3名贫困户。70岁的武传保在养殖场工作了近一个月,他开心地说:“一天给我们80块钱工资,加上村里的补贴,一个月我们能拿3000多块钱呢,工作还很轻松,真的非常开心,到哪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