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颍上新闻

让花鼓灯艺术绽放新光彩

——记颍上县徽韵艺术团团长张超

本报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武万勇

  从散漫的公园闲唱到成为颍上县颇有名气的民间花鼓灯艺术团,在颍上县徽韵艺术团的发展历程中,团长张超发挥了很大作用。10年间,张超协调注册了颍上县徽韵艺术团,并自出经费购买演出道具,在他的组织带领下,一批批花鼓灯艺人从公园表演登上了演出舞台,且多次获得了荣誉和奖项,让民间花鼓灯艺术越发熠熠生辉。

  自掏10余万元购买演出用具

  与花鼓灯的接触,要从2010年算起。那时,家住金三角公园附近的岳母患病,张超时常要到家中照料。闲暇时,他经常到公园听戏曲、看花鼓灯表演,久而久之,认识了一群花鼓灯爱好者。
  “那时候,这群花鼓灯表演者在当地非常有名,每天下午他们都会在公园演出,那时我总在想,这么一群技艺高超的人,只在公园里表演,太过屈才。”张超说,自己从小就学吹笛子,对文艺工作者有着天然的敬佩和喜爱,当然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一天下午,一名与张超关系很好的花鼓灯爱好者与他闲谈时说到:“你组织能力强,不如你来牵头,咱们成立艺术团,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让我们这些花鼓灯爱好者有个组织。”
  回到家后,张超反复思考这个建议,第二天一早,张超就和家人商量组建事宜,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做出决定后,张超带着申报材料,多次到县文化馆审批文件,终于在2011年7月收到允许成立民间花鼓灯艺术团的通知。艺术团成立后,缺少演出服装和道具这件事难住了众人。这时,张超主动站出来,自掏腰包购买演出服装和道具。10年间,张超共拿出10余万元,解决了成员们的后顾之忧。10年间,艺术团经常参加县里大大小小的演出,名气越来越大,并于2017年开始在管仲老街固定演出。

  辛苦付出赢得认可

  老话常说:“能带一团兵,不带一班灯。”组建艺术团看似简单,但真正管理起来总会遇到众多困难和矛盾。
  “我虽然是团长,但我并不懂花鼓灯,在安排演员出场时肯定会有考虑不周的情况发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矛盾。”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张超私下里经常请教团里有经验的演员,在他们的指导下,张超逐渐找到了安排演员上场的原则和方法,大家相处起来也越来越融洽。
  “建团之初,我们团里一些女演员之间也曾发生过矛盾,我是男同志,有时不太方便插手她们之间的事。”张超说,为此,发生这种问题时,他经常让妻子充当和事佬,缓解她们的矛盾和问题。“说实话,张团长夫妻二人为我们团付出很多,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大家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有默契,为弘扬花鼓灯这项非遗而共同努力着。”艺术团成员徐文华说。
  这几年,颍上县徽韵艺术团通过参加众多义务性和非义务性演出,在颍上当地名声越来越响亮,艺术团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荣誉。在参加2015年颍上文化惠民消费季系列活动之民间花鼓灯展演中,艺术团表演的花鼓灯舞蹈《棒鞭小游场》获得优秀奖;2017年颍上县《俺要上春晚》大型综艺活动中,艺术团选送的推剧作品《玲珑玉梳》获得优秀奖。
  “只要我还有力气,就一定会继续带领好艺术团,在展现艺术团形象的同时,更好地弘扬颍上花鼓灯艺术。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誉。”张超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