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周刊

sa汤 街头巷尾寻常见做大规模遇瓶颈


本报记者 徐风光/文 本报记者穆可亮/摄

  来一碗sa汤,俩烧饼!在阜城街头巷尾,类似的喊声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早餐店里。 
  作为阜阳人钟爱的一种汤羹,天月韭汤这种用大骨头、老母鸡、杂粮熬制的汤品,有着接地气的传说、稳定的食客群和广阔的发展潜力。

由来

  5月26日傍晚,在位于阜阳二中西侧的大润和天月韭汤店里,店主曹程正忙着打烧饼,儿子曹胜杰则忙着为顾客“ 冲”
sa汤。  
  老家蒙城的曹程在阜阳经营小吃生意30 多年,早些年帮着亲戚做小吃。6 年前,他在阜阳二中附近租下一间门面,开了一家名为“ 大润和
sa”的门店,经营至今。 
  “
sa汤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江苏四省交界地带很受欢迎。”曹程说,在他老家蒙城,身边不少亲朋都会做天月韭汤,并以此为营生养家糊口,就连知名的韩京伯汤馆创始人韩浩也是从蒙城来阜,从经营路边摊开始登堂入室,高峰时期发展自营店、加盟店30 多家。 
  尽管不少人都从事
sa汤生意,但它究竟是何人发明、在何时诞生的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在阜阳、亳州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
sa汤和乾隆的故事。 
  据传,乾隆微服游访江南,路过颍州府( 今阜阳市)。傍晚,到一家客店投宿,店主杀两只肥老母鸡,掺入麦仁,用沙锅煨炖,炖好后汤肉一起盛出来,放入麻油、胡椒等调料。乾隆品尝后发现味道十分鲜美,用竹筷一捞,鸡肉已脱骨,与麦仁混和在一起吃,味道鲜美。 
  餐后,乾隆问店家汤名,店家说不出是啥汤,乾隆随从急中生智,想起皇上在月下久等鸡汤的情景,于是便编造了一个生字:月光为伴,“ 天”字为上头,“ 久”字放下边,并取其谐音字“韭”代之,这样便造出一个“
sa”,于是,乾隆亲笔题写了“ sa汤”。自此,天月韭汤远近闻名。  
  传说真伪无从考究。不过,这段传说被不少天月韭汤店主打印并装裱起来,挂在了店堂醒目位置。  
  其实,“
sa”因为一般打字法无法拼写出来,在很多店名和介绍中,被更多地打成 sa汤”。 
  
sa在苏鲁豫皖一带广为流传。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山东等地有糁汤之说,还查到了相关记载。《说苑·杂言》中就有“ 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门槛

在曹程看来,相比其他地方而言,还是阜阳、亳州地区的做法最符合皖北鲁东的口味。天月韭汤主要是用猪大骨头和现杀老母鸡两种主料熬制的,还会加上杂粮等材料,熬制后期,在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
  “ 我们的
sa用老母鸡、猪排等为原料,混入适量杂粮,温火炖10 个小时后成汤。打鸡蛋在碗里,搅拌匀后,用沸腾的肉汤浇沏,制成黄澄澄的肉汤蛋花茶,再滴上香油、撒上芫荽,根据顾客口味需要添加胡椒粉、小米虾等作料。”  
  曹程说,现在愿意花如此功夫熬制的已经不多见了。
  曹胜杰原本在外地打工,看着父母年龄渐大,照顾店里生意常常力不从心。三年前,他果断返乡,和父母一起经营这家门店。  
  
sa汤和油酥烧饼是“ 最佳搭档”。曹胜杰的舅舅许志建在阜阳卖油酥烧饼多年,并创办了“ 许二哥烧饼”连锁品牌,曹程从他那里学到了手艺,如今脆皮烧饼和天月韭汤一起成为大润和sa汤店里的“ 金字招牌”。  
  大润和
sa汤店的顾客大多是附近的居民、阜阳二中的师生和路过此处的市民。在店内,曹程会一边做烧饼一边和他们聊天,他们中也不乏慕名而来的食客,稳定的食客群让曹程一直在此坚守,经营了6 年多时间。  
  这两年,早餐店遍地开花,食材、水电和房租成本都在增加,曹程的门店经营压力增大。为了增加收入,大润和
sa汤店在维持好天月韭汤生意的同时,增添了馄饨、炒饭和简单的炒菜等品种,实现了早中晚不间断售卖模式,品种和业态丰富了,店里的经营收入也提升了,如今一家四五口人都在店里忙碌。  
  “ 尽管我们增添了品种,但
sa汤烧饼是主业,也是老客户最惦记的。”曹胜杰说,为此,他们须臾不敢放松,食材选购更加严格,熬制火候、制作工艺也精益求精。 
  “
sa汤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口感体现在功夫和成本上,因此,门槛不是很高。”曹程说,大致制作流程也不是秘密,主要区别在于材料配比、熬制火候等方面,大部分店里的撒汤味道也大同小异。  
  无论是在路边摊,还是连锁早餐店,普通的包子店、咸馍店,
sa汤都是和稀饭一样,属于必备品。杜亮sa汤,老地方sa汤,老魏sa汤……如今,在阜阳街头巷尾,以sa汤命名的门店星罗棋布,sa汤成为阜阳人早餐的一个常见品种。  
  “ 走进店里,第一时间想喝的就是
sa汤。”不少市民表示,这种香气扑鼻的汤羹是很多阜阳人必选的早餐。 
  历经多年培育,大润和
sa汤店口碑较好、食客稳定。曹胜杰和父亲商量,近期周边有店铺转让,接下来他们会扩大规模;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开设直营分店,稳扎稳打,发展壮大。

变迁

在众多的
sa汤店中,韩京伯汤馆可谓一枝独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不少蒙城人来到阜阳从事小吃生意,原本在蒙城上班的韩浩也来到阜阳,和爱人一起重操祖辈旧业:在路边经营sa汤和烧饼。
  和很多小吃摊一样,他们凭借祖传的制汤工艺、热情的服务、良好的卫生环境,生意一直不错,他们的小吃摊在当时的阜阳城小有名气。为了更好发展,1988 年,他们将“ 路边摊”搬进了“ 店堂”,此后7 年间,韩浩的小吃店共经历了4 次迁址,但生意一直都比较红火。到上世纪90 年代中期,正式起名为“ 韩京伯汤馆”小吃店,在颍州区人民路阜阳九中附近诞生了。  
  2004年,“ 韩京伯汤馆”商标注册成功;2007 年,“ 韩京伯餐饮公司”注册成立,开始迈出“ 自营+ 加盟”的连锁经营模式,高峰时期有各种形式的门店30 余家,并在山东青岛开设了门店。  
  然而,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太长时间。由于各种原因,韩京伯汤馆经营遇阻,如今,人民路门店已闭店,阜阳商厦斜对面的店名也变更为“ 花园韩京伯汤馆”。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在韩京伯汤馆迅速壮大后,汤馆从事了包括食用油在内的多业态经营,后来遭遇困境,目前个别加盟店合作已难以维系。  
  上述人士表示,作为一种地方小吃品牌,做成韩京伯汤馆这样的规模实属不易。但是,地方特色小吃由于资金持续投入能力、风险把控能力强弱不一等各方面的原因,持续做大做强面临更多的诱惑和阻力,需要有经营的定力,稳扎稳打,一步步做大做强。